为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兰陵县公安局芦柞派出所依托“芦柞为民服务平台”,实现了警务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切实维护辖区安全和稳定,全力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一、线上线下结合,打造服务平台
一是打造“阳光平台”,筑牢“主阵地”。“芦柞为民服务平台” 主办公场所设在芦柞派出所“阳光房”,内设接待厅、办公室、接访室、调解室,竭力营造贴近群众的良好氛围。“阳光房”配备饮料、糖果,以及暖色调、高靠背、半包裹、安全感十足的沙发。暖心的氛围和环境使群众能够放松心情、放下戒备,更容易畅所欲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有利于打开心结、化解矛盾。二是深入“村居平台”,延伸“分战场”。打破固有观念,使狭义的“小平台”,变成广义的“大平台”, 群众在哪里,公安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各社区服务中心、村办公室,乃至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可作为“芦柞为民服务平台”的工作场所,使服务群众的触角尽可能的向外延展,一切工作形式都定位于更方便的服务群众。三是依托“智慧平台”,提供“云服务”。派出所依托镇自主开发含有“兰陵首发”、“网格直达”、“企业秘书”、“我有话说”等12个版块的“大美芦柞信息化平台”APP,实现民生诉求一键交办、一键回复,提高了办理效能和质量。同时,群众可通过手机端向平台一键提交诉求,工作人员精准对接、线上服务。线上的操作方式契合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方向,线下实体平台与线上“云平台”有机结合,扩大了群众诉求的搜集面,提升了工作效率,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今年以来,派出所共接收群众反映问题数129个、化解121,化解率93.8%,位居全局前列。
二、汇聚优势力量,建强工作队伍
一是汇聚专业工作力量。“芦柞为民服务平台” 聚合公安、信访、综治、司法、纪检监察等部门力量。平台主阵地实行公安、综治、司法常驻,政府其它各部门轮流值守的“1+N”坐班模式,工作人员总数超过30人,平均值守人数6至7人。根据群众的不同诉求,平台办公室及时调度相应职能部门靠上对接,实现了力量充实与灵活机动兼备。二是整合网格服务力量。充分发挥“警格+网格”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突出作用,细化20人的辅警和110人的网格员工作队伍职责,通过网格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按照全县“双化联动”工作思路,网格队伍负责所辖网格内的矛盾纠纷排查,通过“大美芦柞信息化平台”APP将问题及时上报“芦柞为民服务平台”,在问题化解过程中,网格队伍发挥“人员熟、情况熟、地理熟”的优势,充当基层社会治理的排头兵。三是吸纳社会乡贤力量。广泛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本地成功人士等,利用社会乡贤在农村乡土社会中的影响力,在矛盾化解、议事调解等工作中发挥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平台运行以来,已吸纳社会乡贤60余人,参与矛盾纠纷调解48起。
三、秉持人民至上,优化工作方式
一是主动服务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努力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在矛盾化解中,变被动接访为主动约访,变群众上访为干警下访,线上和线下双线接收群众意见。今年以来,兰陵县公安局领导、信访科、派出所带案下访46次,接收群众意见200余条,化解矛盾纠纷问题21起,有效将矛盾问题吸附在基层,在党的二十大等重大安保活动期间发挥作用显著。二是共享信息资源。全面汇集110接处警、12345·兰陵首发热线、网上舆情、群众信访、网格队伍排查等问题矛盾,进行整合汇总、分类登记,建立问题台账。通过梳理,平台汇总、去重、限期交办等方法,解决了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等,造成遗漏或者重复工作的问题,实现了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和谐共融。三是升级服务流程。平台办公室对矛盾问题分3个星级分拣、分流,有效提升警务资源利用效率。一星级矛盾为一般性简单矛盾,按照村委(社区)原则交办,限时7天内办结;二星级矛盾为复杂矛盾、信访问题,由司法力量介入、各部门协同办理,限时15天内办结;三星级矛盾为涉法矛盾,由派出所按法律规定期限依法进行处理。未按时办结且未作出延期说明的,由平台办公室进行督办;问题办结后由平台办公室进行满意度回访,因主观原因造成不满意的限期整改,满意度成绩计入镇村月量化考核;凡因不主动主动作为、敷衍塞责,造成负面影响的,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约谈、问责等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