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阿尔山,松涛翻涌如浪,哈拉哈河在林间蜿蜒成诗。在国家5A级景区的青山绿水间,除了游客的欢笑声,还有一抹藏蓝身影穿梭其间,2023年10月,作为打造“生态名片+旅游警务”新型模式的试点,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阿尔山分局景区派出所正式挂牌成立,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队伍用943次巡逻、225次出警、11700余次咨询服务,在山水间写下一个个暖心注脚,让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在每一声感谢里落地生根。
立体巡逻的“护航人”。景区派出所是阿尔山森林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生态保护、治安防控等重要职责。面对旺季游客多、辖区范围广的情况,派出所民警创新采用“步巡车巡+无人机巡”的立体化巡逻模式,将科技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民警操控无人机在重点景点开展空中巡查,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传输画面,同时,还可以利用无人机搭载喊话器开展防火宣传和反诈提醒,让安全知识“从天而降”。值得一提的是,景区派出所还联合负责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运营的内蒙古大兴安旅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景区智慧运维中心”,依托视频监控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对景区人流、车流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实现精准防控。
分秒必争的“守途人”。7月22日17时,江苏游客张先生的自驾车轮陷阿尔山景区的柏油路,由于是租来的车,救援工具不全,一家老小望着抛锚的车辆犯愁。“别急,我们来!”民警一边将车推至安全区,一边从警车后备厢取出应急工具箱。扳手的金属碰撞声里,备胎很快换好。“没想到你们来得这么快!”张先生发动车子时,后视镜里映出民警满是油污的笑脸,对景区派出所民警而言,分秒必达不是口号,是刻在巡逻路线图里的责任。
这样的“急”,每天都在上演,7月23日,呼伦贝尔游客何女士在森林里与团队走散,民警沿着他描述的“看到三棵松”的线索,徒步2公里找到人时,汗水已浸透警服,7月24日,辽宁游客颜女士遗失驾照,民警联动景区广播、客服中心,30分钟内就让驾照物归原主,更让人揪心的是北京司机王先生,因忘记给车辆加油被困大峡谷,该景点距离加油站55公里,在接到求助后,民警驱车110公里、耗时一个半小时为王某送油,油箱加满的瞬间,王先生握着民警的手说“你们比导航还可靠!”。
细水长流的“贴心人”。如果说紧急救助是刻不容缓的“急先锋”,那么日常服务就是润物无声的“贴心人”。派出所民警将被动响应转化为主动预判,针对自驾游客多的特点,派出所民警自制景区便民地图,标注加油站、医疗点、观景台,为防止老人走失,给65周岁以上游客发放爱心联系卡,联合景区管理部门设立“便民服务站”,7×24小时提供热水、急救药品、充电设备,这些细节,都被游客写成留言贴在派出所门口的“暖心墙”上,“这里的警察,把我们的需求都预判了。”湖北游客王先生说。
在派出所的荣誉墙上,24面锦旗、17封感谢信、32条留言贴纸整齐陈列,每一件都承载着游客的信任与感动。景区派出所所长郑林峰说:“这些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将继续以细致、精致、极致的工作作风,守护好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平安,服务好每一位游客。”
山水为证,藏蓝为诺。阿尔山景区派出所的民警们用脚步丈量平安,用真心传递温度,让每一次巡逻都成为风景,每一次救助都成为故事。正如民警在执勤日记上写的:“游客的笑容,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