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受持续降水影响,哈拉哈河流域水位有所上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阿尔山分局充分发挥森林公安职能优势,通过强化巡查排查、深化科技赋能、细化宣传引导等措施,扎实开展防汛预防工作,全力保障哈拉哈河流域生态安全与游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巡查排查“全覆盖”,织密流域安全网。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横跨哈拉哈河主干流及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2000余平方公里。分局将防汛工作作为当前重点任务,结合“靠前一步、主动作为”的工作理念,以常规预防为导向,全面筑牢安全屏障,组建由20余名民警组成的“防汛巡查专班”,将公园划分为5个重点责任区,实行定人、定段、定时巡逻机制。每日清晨7时至傍晚19时,民警携带救生衣、绳索等基础装备,沿河岸开展常态化巡查,重点检查河道是否存在淤堵、堤坝有无渗漏、警示标识是否完好等情况。“我们每天至少巡查两遍,对桥梁、栈道、亲水平台等重点区域反复排查,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阿尔山分局政保治安大队民警李金海介绍。
针对景区内金江沟林场、天池镇等易涝风险点,分局联合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建立“隐患联查”机制,对河道转弯处、支流汇入口等关键部位开展专项排查。自7月起,已累计巡查河段80余公里,排查并整改堤坝松动、标识缺失等隐患7处,清理河道内枯木、杂物等障碍物1.3吨,有效避免因小隐患引发大风险。
科技赋能“提效能”,智慧警务筑防线。在传统人力巡查基础上,分局充分发挥“科技+警务”优势,运用智慧警务手段提升防汛预防精准度。每日上午9时与下午15时,2架警用无人机准时从阿尔山分局景区派出所起飞,沿哈拉哈河开展空中巡查。无人机搭载高清热成像镜头,可实时回传河道水位、堤坝状况等画面,重点监测易涝区域的微小变化。“无人机巡查覆盖范围广、效率高,能快速发现人力难以到达区域的隐患。”分局情指中心主任张博伦介绍。7月11日,无人机在巡查中发现某段河岸出现轻微渗水情况,指挥中心立即通知责任民警到场核查,并协助水利部门用沙袋加固堤坝,及时消除风险。同时,分局在今年还升级了景区智慧安防系统,在哈拉哈河沿线增设15处水位监测装置,实时采集水位数据并回传至分局情指中心。当水位接近警戒值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情指中心可通过平台查看实时画面,调度民警开展针对性巡查。“科技手段让我们的巡查更有针对性,避免了撒网式排查的低效问题。”阿尔山分局副局长万宏民说。
宣传引导“全方位”,群防群治强意识。“防汛不仅是公安的责任,更需要游客和群众的共同参与。”分局政委林立涛表示。为此,分局以“宣传先行”为抓手,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普及防汛知识,筑牢群防群治防线。
在景区游客中心、民宿聚集区等地,分局设立了3处防汛宣传点,向游客发放图文手册2700余份,重点讲解远离河道、不涉水拍照、遇险如何求助等实用知识。针对暑期亲子游群体,民警在游览车发车前开展“一分钟安全提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醒家长看护好儿童,避免靠近危险水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分局还联合阿尔山森工公司开展“防汛知识进景区”活动,通过现场讲解、模拟演练等方式,向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普及防汛技能,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应急机制“全链条”,快速响应保平安。虽然当前汛情总体平稳,但分局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不断完善应急处突机制,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
分局与阿尔山市气象、水利部门建立每日信息通报制度,制定《哈拉哈河流域防汛预防工作方案》,实时掌握雨情、水情变化。储备救生衣、救生圈、冲锋舟等防汛物资300余件,在游客密集区设置2处临时安置点。组建应急救援队,配备卫星电话、夜视仪等装备,定期开展水域救援培训,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快速响应。
“目前的防汛工作以预防为主,我们的目标是隐患早消除、风险早控制,确保哈拉哈河流域安全度汛。”阿尔山分局党委书记、局长赵伟彤表示。下一步,阿尔山分局将持续关注汛情变化,进一步强化巡查力度,深化科技应用,优化宣传服务,用实际行动守护好绿水青山,为游客群众营造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