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公安榆阳分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市域社会治理为载体,创新推出“三见警+快速反应”机制,通过警力、保安、红袖标队伍“三位一体”构建治安防控大格局,共抓获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26人,调解纠纷1641起,救助群众2163起,刑事、治安警情分别下降8.6%、33.4%,全区社会治安持续好转。
一、做强顶层设计,高位谋划部署“一盘棋”。一是高位推动有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胜利,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保航等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三见警”工作,多次深入巡防工作一线调研指导,将榆阳中心城区“三位一体”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定位为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的品牌亮点倾力打造。二是组织领导有力。市公安局副局长、分局局长张亚斌将中心城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一线工作法,全面调研一线警力配置和警务模式,现场办公研究解决问题,主动上门与武警支队、火车站派出所负责人座谈,推动建立“三警”武装联勤工作机制。三是支撑保障有力。分局坚持“持续见警、合理用警、科学布警、高效处警”四项原则,不断优化调整《社会面大防控(三见警+快速反应)实施方案》,出台《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汇编》《应急预案汇编》等制度强力支撑,积极汇报区委区政府争取每年194万专项资金支持。
二、突出巡防重点,多警联勤联动“一张网”。一是织密社区巡防网。依托派出所“一室两队”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充实社区警务工作队警力,扎根基层、下沉社区,联合综治网格等群防群治力量,统筹开展信息采集、人口管理、场所检查、巡逻防控、矛盾排查化解等工作,将警务室打造成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二是织严街面巡防网。通过购买保安服务,在夜间20时至24时,城区派出所采取“2×(1+3)”警保联勤巡逻模式(即安排两个巡逻组,由一名民警带领三名聘用保安人员),在娱乐场所、夜市摊点等周边进行徒步巡逻,与巡警、社区巡逻队相互呼应、相互支援。三是织牢夜间巡防网。每日24时至次日5时,由巡特警大队警力在城区主要街道巷道、案件高发部位驾车机动巡逻,对可疑人员及车辆盘查检查,严打现行违法犯罪,公开震慑不法分子,确保全天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
三、优化勤务模式,快速应急响应“一条链”。一是科学布设防区。按照“南北封口扎边、东西相望呼应、中连一线联动”的布局,在南北两个高速路口设立两个公安检查站,在中心城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选择人流集中区域分别设立警务工作站,屯警街面、动中备勤,由点带面覆盖周边治安防范重点地区及部位,与派出所巡防力量密切配合、无缝衔接,快速联动响应。二是调优巡防模式。警务工作站实行“四班三运转”24小时工作模式,按照2至3人编成最小作战单元,按照机动灵活、快速反应的要求,携带肩灯、单警、应急处突等装备,在广场、车站、繁华街道、商圈等重点区域开展徒步、驾车巡逻,有事处警、无事巡逻、就近支援,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重大活动期间和敏感时间节点,启动等级防控勤务,公安、武警、铁路公安“三警”整合人员、装备和车辆,武装联勤巡逻,形成强力震慑。三是创新打卡勤务。建立必巡重点地段、区域“打卡”制度,设计制作《巡逻日志》,要求巡前有计划、巡中有研判、巡后有总结。针对学校上、放学重点时段,严格执行“高峰勤务”,在校园周边每日进行 “打卡式”巡逻防控,第一时间发现处置涉校涉师生案事件,同步开展治安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筑牢校园安全屏障。
四、坚持群众路线,警民共建平安“一股劲”。一是宣传发动群众。树牢“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理念,向社会发布《倡议书》,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工作,建成由“五级五长”、沿街门店保安、公园管理人员、环卫工人、网格员等7500余人组成的驼城义警队伍,发挥人人都是“情报员、联络员、巡防员”的作用。二是培训武装群众。以属地派出所为主,组织群防群治力量开展“点穴式”技能培训,明职责、传技巧、教方法,充分利用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做到会识别可疑人员物品、会应对违法犯罪行为、会发现社会面不稳定因素、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三是奖励调动群众。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群防群治工作表现优异、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由公安机关颁发荣誉证书,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荐其参与“榆林好人”“榆阳好人”评选活动,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平安创建工作的热情,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