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山西省翼城县公安局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北关派出所紧紧围绕上级公安机关“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派出所主防”主力军作用,不断完善关爱未成人工作机制,用“严、实、新”三大理念全力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构建体系,在“严”字上抓规范
提高站位,严密组织体系。将关爱未成人工作站建设纳入派出所日常工作部署、党建目标管理、年度工作规划,成立由所长任组长、女民警和辖区“五老志愿者”为成员的关爱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发动吸纳所内民辅警、社区工作者、辖区网格员等力量,与派出所、镇政府关工委、社区网格三方联动协作,构建形成站所整合、站委配合、站格融合的良性工作格局。
规范制度,严密责任体系。深入推进派出所“提档升级三年行动”和“五有五好”关爱未成人工作站创建,建立健全信息通报、研判分析、走访慰问等相关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谋划工作站相关活动,全面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关爱下一代工作依法、有序、规范开展。
强化保障,严密统筹体系。在派出所内设置单独区域用于关爱未成人工作站日常办公,科学划分功能区域,配齐配全办公设备,连通公安内网和互联网,全面提升日常运作规范化水平。积极争取公安局党委、镇政府支持,用好用实办公经费,严格保障关爱未成人工作站的日常办公和活动支出,形成常态化、精细化、长效化的保障机制。
二、夯实基础,在“实”字上下功夫
摸实人员底数。工作中,依托办理身份证、居住证等户籍业务和社区民警入户走访、入校宣传等工作载体以及网格员力量,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全面摸清和掌握未成年人底数,重点针对摸排中掌握的单亲、离校、无业青少年,以及孤儿、遗弃、家庭困难等未成年人,由关爱未成人工作站牵头并联合相关部门,落实跟踪、预防、帮扶、干预机制,及时纠正行为偏差,提高未成年人群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对生活的责任感、对亲情的归属感,从源头上减少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落实警网共建。大力推进“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派出所主防”的主力军作用,运用“警事茶角”平台,在辖区警务室建立关爱未成人工作点,推行“警+网”融合模式,加强与社区联动共建。社区民警与社区网格员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实现一警一格,同时推动网格员当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联络员、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
抓实环境整治。派出所会同教育、文化、卫生、城建、
交通等部门,定期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环境联合整治,重点严
查校园周边商铺、旅馆、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加大对低俗、暴力、迷信等不良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履行好“守护”职责,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拓展延伸,在“新”字上出实效
创新组建“女警护蕾先锋队”。派出所根据辖区学校多、师生多的实际情况,发动党员女民警、女辅警成立“女警护蕾先锋队”。由所长担任队长,副所长和10名女民警、女辅警担任成员,制定了相关的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实施计划。具体工作中,派出所与学校联合共建法治教育基地、设立法治课堂,由副所长担任法治副校长、“女警护蕾先锋队”成员任法治讲师,组织开展以“防拐、防欺凌、防性侵、防电诈、防邪教、防吸毒”为主要内容的“六防”系列宣传,并在学校增设“警察姐姐”信箱,构建畅谈心扉的渠道。同时,每季度召开一次警校联席会议,对苗头性、倾向性校园治安问题及时整治,为平安校园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开展“警营文化开放日”。派出所充分利用现有警营设施和文化长廊开展以“守护希望、警彩未来”为主题的警营开放活动。推出了集防诈宣传、校园安全、交通预防、禁毒知识四个模块于一体的警民互动模式,定期组织辖区学生走进警营开展互动,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孩子们的防范意识与防范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建立与未成年人沟通机制,定期与关爱对象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其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同时对出现的实际困难进行帮助和解决。
创新推行“联动响应新机制”。依托所内综合指挥室的分析研判机制,定期梳理辖区内欺凌、虐待、家暴等涉及未成年人案件警情,分门别类制定处置流程,建立未成年人案件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相关警情或案件,派出所立即启动多警种合成作战机制,同步开展勘验、调查、处置等工作,确保第一时间固定证据、破获案件、消除影响。同时,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和社区警务工作,进一步强化和健全未成年人案件线索的摸排、报告和干预机制,指导、帮助未成人的法定监护人更好地履行职责。
下一步,翼城县公安局北关派出所将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加强责任意识、发挥主防作用、携手各方力量,全面深化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善治、共治、精治“四治融合”,为推进更高水平“平安翼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