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车水马龙,早高峰时段却少见拥堵,搭载着学生的校车在“护学绿波”中顺畅通行,商圈周边的背街小巷里,新安装的反光弹力柱有序分隔着停车位,外卖骑手在民警引导下规范停靠……这幅井然有序的城市交通图景,正是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康巴什区大队以“区块化”管理模式破解城市交通难题的生动注脚。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4A级旅游景区,这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正通过交通安全管理创新,实现从“管理城市”到“服务城市”的深层转变。
区块重构:从“各自为战”到“全域联动”的治理格局再造
康巴什的交通压力源自双重挑战:作为市府所在地,常住人口的逐年增加;作为网红旅游城市,慕名而来的络绎不绝,尤其在节假日,各大景观点、核心商圈的交通管理压力随之不断增大。“大路好管、小巷难理”“运动式整治后问题反弹”等治理痛点,倒逼交管部门打破传统“条线分割”模式。
精细划片:构建“三圈闭环”治理单元。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康巴什区大队将辖区核心区划分为“核心商圈圈、校园护学圈、社区生活圈”三大基础区块,每个区块再细分为多个责任片区,形成“大队—中队—网格”三级管理体系。不断强化勤务改革,让交通管理“不留死角”。2025年3月份以来,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康巴什区大队在原勤务模式的基础上,将各岗、路、特勤中队管理区域再细化,将各中队管理区域划分为2个独立的片区,4名中队领导成ABCD模式,确保片区边界清晰,便于管理,使各片区的交通流量、交通复杂度等指标相对均衡,避免出现任务量过度悬殊的情况。根据片区交通流量、复杂程度等因素,合理配置中队警力,确保每个片区都有足够的警力开展日常管理工作。
多元共治:激活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居民小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的前沿阵地。基于此,该大队从整治小区周边交通秩序、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入手,联合城市管理执法局、社区、物业公司、业委会、小区居民代表等,共同破解交通治理难题,实施“微改造”工程,并通过勤务改革,压实责任片区民警的责任,形成多元共治合力,小区周边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停车难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现在回家停车再也不用‘抢位置’,剐蹭纠纷少了,邻里关系也和谐了。”神华康城D区居民王女士说。
科技赋能:从“人力依赖”到“智慧驱动”的治理效能跃升
走进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康巴什区大队指挥中心,巨型屏幕实时显示着各信号路口的车流数据,AI算法正自动调整各路口配时方案。“过去靠民警经验手动调灯,现在靠‘城市大脑’智能决策,这是从‘汗水警务’到‘智慧警务’的质变。”大队长刘永飞指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波型解释道。
信控优化:编织全域“绿波网络”。针对城市主干道,鄂尔多斯市交管部门联合清华大学、北京英泰智等交通专业团队,通过政学企合作模式,共同推动康巴什城区畅行优化出行工作,充分发挥道路交通信号控制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主动应用大数据、智能交通等新思维,破解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新思维,在康巴什主城区精准实施“三横三纵”主要路网“双向绿波”“信号自适应”协同调控,实现了核心城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60公里城市道路和96个信号控制路口的全面优化,针对主次干道、校园周边、医圈商圈等路口,制定早晚高峰、节假日等不同情形下的信号灯配时方案,适时调整红绿灯时长,大大提高了康巴什区整体通行效率,降低了因拥堵造成的交通事故。为中心城区打造更为高效、智慧、绿色的出行环境。“以前因为等红灯耽误不少时间,现在赶上绿波通行,心情非常舒畅。”康巴什居民李先生的切身体会,正是科技赋能的最佳诠释。
云警务革新:破解警力“时空限制”。为破解警力不足难题,鄂尔多斯公安交管部门于2023年12月28日正式启用 “云警务”执法新模式。现场执法执勤人员+远程民警视频连线共同执法的方式,可以满足2名民警实施行政行为的要求,破解交警警力不足的难题。为了精准匹配需求,切实帮助基层攻克难点,解决痛点,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康巴什区大队将具备执法权的民警进行轮班后台值守,根据基层中队勤务特点,量体定制个性化的“后台2民警+现场N辅警”“后台1民警+现场1民警+N辅警”等多种远程执法模式,方便实战应用。
此外,该大队还配套推出的“事故视频快处”服务更让便民效率飙升:当事人拨打0477-8583122专线后,能够通过视频连线及时完成事故认定,大大节省了当事人的时间成本。
服务升级:从“管理本位”到“民生导向”的治理理念转型
在康巴什,交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的新起点。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康巴什区大队将“区块化”管理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度融合,让治理成果切实转化为民生温度。
精准滴灌:定制化解决“急难愁盼”。校园周边的“毛细血管”治理堪称典范:为有效解决校园周边停车难、交通拥堵问题,该大队通过实地调研,针对各学校周边道路交通情况,精准施策。通过增加护学岗、加大巡逻力度、压缩车道、设置护学通道、施划临时停车位、增加升降阻车隔离桩以及远程智能劝导系统,切实缓解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校园周边停车难、通行不畅的症结得到纾解,出行环境焕然一新。服务企业的“送证上门”则彰显治理精度:商砼园区承担着康巴什区重要的工程运输任务,由于运输需要,办理通行证成为了企业的“烦心事”。为做到助企纾困,该大队实行“边审批边制证”的形式,由民警亲自将通行证送到企业手中。“交警不仅送证,还现场讲解限行区域和安全事项,帮我们避免了不少违规风险。”某企业负责人感慨,这种“保姆式”服务让企业真切感受到营商环境的优化。
宣传浸润:培育全民参与的治理生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将交通安全宣传的触角向学校、社区、企业延伸。开学季,各中小学的“交通安全第一课”以模拟体验、游戏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式学习避险知识;在社区,宣传民警以“身边事”警示“身边人”,面对面提醒辖区群众如何“走好路 行好车”,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加强自我保护;在企业,民警通过以案释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酒驾醉驾、疲劳驾驶、超速超员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要求大家在日常安全生产中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
实践证明,城市交通治理的核心在于“精准”与“联动”:通过区块化划分,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可操作的“治理单元”;通过多元协同,让政府、企业、群众成为治理共同体;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从经验治理到数据治理的跨越;通过服务导向,让治理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当夕阳洒在康巴什的街头,交管民警仍在各区块巡查,智慧灯杆上的摄像头默默记录着车流数据,社区志愿者在路口引导文明出行——这是一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剪影。从“大街”到“小巷”,从“管理”到“服务”,康巴什的探索不仅破解了自身的交通困局,更向全国同类城市递出一张“精致治理”的新名片:城市交通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单纯的“畅通有序”,而是让每个角落都充满治理的温度,让每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安全与便捷的双重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