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建设“数字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的重大战略部署。浙江公安机关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将数字化改革作为“一号工程”予以部署推进,公安交管部门也始终坚持“数字交管”一张蓝图绘到底。特别是近年来,按照公安大数据战略部署要求,浙江交警坚持以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实战为初心使命,聚焦“以大数据建模应用推进公安交管工作现代化”重大课题,依托浙江数字化改革先发优势,以省公安厅“公安大脑”建设为载体,以数据贯通多跨为牵引,不断深化拓展大数据建模实战应用,为交通事故预防、服务百姓民生和队伍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车辆检测“一件事”改革等建模应用成效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肯定。在公安部交管局组织的两届大数据模型竞赛中,浙江选送的模型两次均获得单项一等奖。
一、强化“三个支撑”,着力构建大数据建模应用良好生态。围绕“五能”(系统能融合、数据能融通、应用能共享、研判能响应、研发能支持)要求和“三算”(算力、算料、算法)能力,搭建紧贴实战应用的公安交管大数据建模应用生态。一是建强算力支撑。以交管大数据“省集中”为基础,强化省级数据中台建设,优化“两地三中心”(省级多数据备份主中心、异地应用级灾备中心及总队机房数据备份中心)平台系统集群架构。全省“大数据池”共归集交管业务数据5000亿条,日均交互数据960余万条,对全省11个地市支队分发数据库表5000余张,最大分发数据量125亿条。根据“全省一朵云”要求,依托4套大数据计算节点等资源,实现2亿/秒条的数据计算能力,为全省交警大数据建模应用提供坚实的算力支撑。二是建全算料支撑。通过“三明”(明责、明权、明法),梳理交管全域业务谱系65项,并以需求清单形式,推进数据共享归集。对内,依托省厅“浙警智治”平台,破除警种间数据壁垒,实现治安、出入境、禁毒等多个业务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归集业务数据表500余张,汇聚数据6000亿条。对外,依托省大数据局一体化数字资源(IRS)系统,陆续打通交通、住建、卫健、商务、银保监、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及保险、高速公路运营、快递外卖、互联网导航等企业平台,汇聚交管行业数据1800亿条,部分场景应用还同省政府政务服务平台“浙政钉”、“浙里办”、省委政法委基层治理“四平台”等贯通,为大数据建模应用提供源头活水。通过“一中心两体系”(安全管理中心、零信任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数据交互安全。三是建优算法支撑。通过交管数据研判平台贯通全省资源,支撑基层扁平化获取全域资源,并按照统一开发基础标准,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打造过车轨迹智能回溯、重点人车企赋色赋码等8项核心能力组件及地图、重点物品等78项通用能力组件,结合建设低代码开发平台,支撑基层民警通过简易拖拉拽等方式可视化集成组装,实现自主建模、便捷开发。
二、完善“四项机制”,不断优化大数据建模应用制度保障。坚持“体制、机制、技术”三轮驱动,不断创新完善顶层设计,先后制订实施两个科技发展三年规划,助推全省公安交管大数据建模应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是完善研发应用机制。牵头成立省道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规范数据、技术、应用、流程等系列标准。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按照“一地创新、全省推广”路径,建立实施“揭榜挂帅”改革试点等工作机制,累计10个市、县(市、区)公安机关和5项交管大数据业务应用纳入改革试点,“浙里快处”、“驾安预警”、车检“一件事”等6个项目模型在全省推广应用,实现大数据红利反哺基层。二是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建立大数据建模应用“赛马晾晒”机制,结果按比例赋分并纳入省厅对各市公安机关综合实绩评估,同时作为省级向各地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时的倾斜依据;对全省推广应用的项目模型,予以专项补助,助推形成万警创新、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其间,先后举办2届全省公安交管大数据建模应用大赛,评选表彰项目20个,补助资金1400余万元。三是完善闭环落地机制。结合公安交管现代警务机制改革,完善“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依托全省交警160个支大队指挥中心、481个中队数字警务室,健全“大脑+手脚”勤务模式,研判结果第一时间推送民警移动端,处置结果即时反馈,形成工作闭环。四是完善支撑保障机制。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成立“道路安全治理实验室”,强化大数据深度应用协作。树牢情报主导警务理念,加强数据分析师、情报研判师等大数据研判应用队伍建设,并纳入全省交警人才培育体系,实现良性发展。
三、围绕“三大场景”,全力推动大数据建模应用赋能实战。坚持“实战实用实效”导向,按照“小切口、大场景”建设思路,以“一件事”改革、“多跨协同”等为牵引,打造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实战应用标志性成果。一是大数据赋能事故预防“减量控大”。针对传统交管警务末端管理、事后管理等问题,通过大数据建模应用,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推动交通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如针对传统“人车企”源头管理不够精准问题。借鉴疫情防控“健康码”做法,建设“安行浙江”省级交通治理中心综合应用,配套下发“人、车、企”等数字治理通用赋色管理规则,目前已上线各类模型23个。自去年11月上线以来,累计赋色重点驾驶人116.9万人、重点车辆34.4万辆、重点运输企业2.1万家,红码对象“及时管控率”保持在80%以上。截止今年3月底,职业驾驶人、“两客一危一重”车辆交通违法总量环比分别下降14.3%、20.1%。针对老年人尤其是农村地区老年人交通事故高发问题。以“老年人+电动自行车”为重点,通过全量整合60周岁以上老年人交通违法事故数据,并搭建包含8大类安全指标(交通方式、出行范围、出行频次、出行时段等)的老年人精准宣教模型应用,研判高风险对象,落地闭环管控。自去年8月在嘉兴试点以来,嘉兴全市累计排摸老年人104.9万名,宣教老年人222万人次,“排雷”红码老年人1.04万名,实现了老年人交通安全守法率同比提升7.3%、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8.61%、交通事故亡人数同比下降18.9%的良好成效。二是大数据赋能“放管服”便民利企改革。聚焦交管政务服务领域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以“一件事”改革为牵引,努力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更实在获得感。针对简易交通事故处理和保险理赔不便问题。研发建设“浙里快处”模型应用,依托银保监部门“金综平台”打通所有在浙保险公司数据,实现“远程取证、在线定责、云端理赔”,重塑交通事故快处流程。目前,全省11个地市已全面推广应用“浙里快处”系统,今年以来已处理非伤人交通事故16.4万起,事故处理平均时长下降42.9%,保险理赔平均时长下降30%,同时通过研发“碰瓷预警”等模型,实现线上直赔闪付明显上升、骗保案件明显下降良好效果,群众满意率显著上升。针对群众办理车辆报废注销不便问题。打造车辆注销“一件事”模型应用并上架“浙里办”APP,通过与商务、回收企业等数据多跨协同,实现车辆报废注销业务“掌上办”“上门办”“跑零次”。去年底推广应用以来,全省已有77家机动车回收企业入驻办理平台,累计线上办理业务6.5万笔(占总量62.7%),报废机动车残值平均提升3倍以上。三是大数据赋能队伍管理和执法监管。紧盯公安交管执法权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以公平、正义和清廉为导向,通过大数据建模应用,实现异常事件、数据预警提示,及时干预化解队伍管理和执法风险隐患。针对非法中介扰民问题。结合车辆检测“一件事”等改革,研发应用多个模型算法,运用数字化手段从源头治理非法中介顽疾。通过人像比对预警模型,精准排查发现交管窗口周边非法中介,实行“黑名单”管理;研发应用驾驶证临期换证提示模型,变“人找服务”为“服务找人”;研发应用违规机动车产品和嫌疑车辆研判预警模型,对违规过检车辆溯源倒查。2020年以来,累计对391名涉嫌违法的检测企业负责人及工作人员、非法中介等采取法律措施,其中刑事拘留225人。针对利用死亡人员信息处理交通违法问题。去年9月起,打通民政、治安“死亡人员”等信息,搭建“死亡时间早于交通违法处理时间”异常数据模型,预警全省异常数据900余条,核查撤销违规数据100余条。在此基础上,又先后搭建重点车辆非现场违法异地处理、涉案财物扣留时间异常等监管模型,为促进交警执法工作规范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系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局长、浙江省委党校2023第七期中青班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