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巷尾,在昼夜交替的案发现场,他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他就是登封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中队辅警李明,一名扎根基层11年的“破案尖兵”,一位群众心中“值得托付的守护者”,一颗永不松懈的“螺丝钉”。
扎根一线,用数据书写敬业答卷
李明,男,37岁,登封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中队辅警,负责协助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自2013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李明始终坚守交通事故处理一线,累计协助办理道路交通事故2.5万余起,调解纠纷1.8万余起,参与破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150余起,案件办理“零投诉”“零上访”,多次被登封市公安局评为优秀辅警。一组组数字背后,是他在深夜监控屏幕前的凝神专注,是他在寒风中的蹲守摸排,更是他对“人民至上”信念的执着坚守。
抽丝剥茧,用智慧点亮破案曙光
事故现场的案件侦破是一个无声而寂寞的战场,看似简单,实则繁琐、千头万绪,更是细心和耐力的双重考验。每一起案件侦破的背后,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短短几秒钟或一闪而过的画面,也许就是案件的突破口。
2024年夏末,“8·15”重大交通肇事致死案,登封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大队长孟洪钦,当即指令成立8.15专案组,抽调各中队骨干力量,李明同志被抽调专案组,由于案件发生在深夜,过往大货车、电动车居多,事故现场没有有效的监控,只有伤者一人在地上躺着,现场仅余零星玻璃碎片,没有目击证人,也没有肇事车辆,给办案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这么严重的现场,怎么可能是一辆三轮车?”“错不了!”正在案件陷入僵局之时,李明凭借多年经验,敏锐推断肇事车辆特征,是一辆带驾驶室前挡风玻璃的三轮车,专案组根据李明的推断,迅速锁定了肇事逃逸车辆。经过大量摸排走访,专案组昼夜排查,从废弃厂房监控中捕捉到关键线索,最终迫使嫌疑人主动投案。当受害者家属紧握他的双手泣不成声时,他深知:每一起案件的告破,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最好告慰。
心系群众,用真情架起信任桥梁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李明常挂嘴边的话,他始终把“肩上有责、心中有爱”记在心间、付诸行动。面对受伤独居老人,他化身“临时家属”奔波协调;调解事故纠纷时,他既讲法理更重情理,让剑拔弩张的当事人握手言和。几十面锦旗、几十封感谢信,记录着他将心比心的温度——调解桌上,他是公正的“裁判员”;群众家中,他是贴心的“调解员”;普法宣传时,他又成为耐心的“宣讲员”。
2023年寒冬深夜,洧河路与南关街交叉口的夜幕下,一辆肇事电动车撞伤行人后逃逸。面对模糊的监控画面和寥寥无几的线索,在民警的带领下,李明顶着寒风连续三天摸排小区,连续48小时逐帧筛查视频,最终锁定电动车消失在少林大道某小区。
寒冬凛冽,他裹着棉衣在小区连续蹲守三天,直至发现肇事车主王某送孩子上学。为保护幼小心灵,他化身“路人”巧妙拦截,既让肇事者伏法,又守护了孩子眼中的世界。
在大量的证据和事实面前,王某对自己肇事逃逸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在李明的积极沟通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王某积极履行了赔偿义务并受到法律的惩罚。伤者吴某得知李明辛苦的破案经历,接过赔偿款时,含泪送上锦旗:“李警官的坚持,让我相信正义永不缺席!”
忠诚淬炼,用信仰铸就金盾荣光
寒来暑往十一载,李明始终保持着“清晨踏露而出,子夜披星而归”的工作节奏。办公室墙上挂满的锦旗,见证着他“不放过蛛丝马迹”的执着;抽屉里5本泛黄的《交通事故勘查手册》,记录着他“从大专生到业务能手”的蜕变之路。熟记数千条法律条文,独创“痕迹追踪三步法”,带领新人练就“火眼金睛”;在调解中既讲法理又通人情,让万余起事故当事人在信服中感受法治温度。正如登封市公安局副局长孟洪钦所言:“李明用‘工匠精神’打磨每起案件,是辅警队伍的标杆。”
面对多次评选“优秀辅警”的荣誉,李明的目光坚毅:“穿上这身警服,就要对得起群众的每一声‘警察同志’!”在守护平安的路上,李明依然步履铿锵,用忠诚与热血续写着新时代辅警的荣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