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帮我母亲圆了寻亲梦,这个事儿她在心里惦记了77年,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这次恐怕又要让她失望了”3月18日上午,江苏省金湖县公安局收到一面印有“人民警察一心为民 寻亲解困感激不尽”字样的锦旗,这是群众对金湖公安工作的认可,亦是警民情深最真实的写照。
一条横跨徐州与淮安两地的血脉亲情,在时光长河中沉寂七十七年后,终于在今年初春泛起涟漪。近日,金湖县公安局民警历时三月、脚步丈量六百余公里,帮助93岁的刘贵兰老人寻回失散半个多世纪的亲人,用警民连心之笔续写了这段跨越世纪的团圆故事。
半生离乡,耄耋难舍寻根愿
“我娘总念叨徐州老家有一条大运河,小时候总是跟在大人身后去那边玩耍……”2024年10月份,金湖县公安局戴楼派出所所长陈忠蒂在入户走访时遇到刘奶奶的儿子戴先生向其求助,希望可以帮助母亲找到老家的亲人,圆了老人的“寻根梦”。据了解,老人于1933年出生于徐州市某县的“小刘庄”,老人的父亲名叫“刘克成”,父亲有兄弟六个,其中一个叫“刘广俊”。她自建国前远嫁金湖后因战争及特殊历史时期后,与家里所有亲人彻底失联,如今年近百岁仍难掩思乡之情。
为更多的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民警多次入户走访老人家中以及周边邻居。“老太太不容易啊,30多岁丈夫就去世了,当年来的时候穿着一身旗袍,皮肤又白又嫩,那时候村上人都说一看就不会种地,没想到后来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长大,并且没有改嫁,当真是吃了不少苦头”村里的邻居回忆当年刘贵兰老人年轻时候的场景时说道。
陈忠蒂了解情况后深受感动,将情况通报给县局“公共关系处”,并迅速启动“助老寻亲绿色通道”,随后民警通过系统查询发现叫“小刘庄”的不止一处,且历经多次区划调整,“小刘庄”要么改名要么合并要么拆迁。为破解年代久远、地名变迁的难题,民警联动徐州警方,发动两地社区网格员、退休村干部组建“寻亲信息链”,逐一比对近百条同名人员信息。
两地奔波,数据与脚步共织寻亲网
经过大量工作,终于筛选出疑似目的地。2月10日清晨,民警带着老人的儿子戴支俊、重孙女戴超驱车300公里奔赴徐州邳州市,一路上民警一边看提前准备好的地图,一边和大家讨论到达后的各自安排。“之前我们自己已经找过几次了,但最后都是无功而返,希望这次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戴超感慨道。
到达邳州后大家分头行动,一路前往开发区派出所调取居民档案,一路在拆迁小区沿路打听询问,但由于老人离家时新中国还未成立,与老人年龄相仿的同乡人大多已经不在了,在经过多方筛查和打听后仍然没有老人亲人的一点点消息。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派出所联系一位已退休的村主任,说明情况后,老主任停顿几秒后,表示从未听过“刘克成”这个名字,但是“刘广俊”这个名字有印象,人已经去世多年了。随后大家抱着一丝希望,根据老主任提供的线索来到刘增林家中。一见面,刘增林就拿着族谱和民警一一对照,经过双方的一再确认发现他并非是我们要找的人,虽然大家有些失望,但是刘增林和他的家人非常热情,临别时说:“你们别着急,我再帮你们问问附近所有姓刘的,有消息了我第一时间联系你们”。
离开后,民警带着大家又前往了附近的“华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寻找线索,村委梁伟了解情况后,亲自带大家找到一位当地企业负责人刘武林,把家中珍藏的邳州刘氏族谱全部拿到办公室,供大家查找,面对一张近3米长的族谱图和十几本厚厚的详细族谱,大家惊喜万分!来不及多想,民警便带着大家开始一页一页的找,一个一个名字排查,此时办公室内只听得见“莎莎”的翻族谱的声音,和刘武林挨个打电话询问的声音,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倾洒在每个人身上,大家都仔细认真的查找着,生怕一个不留神错过了要找的名字。
“我这里有一位叫‘刘克成’的,但是年纪对不上啊”“我这里找到一位叫“刘广俊”的,但是他们家是兄弟三个,对不上啊”......“我这里找到一个刘氏家族,同样是兄弟六人,和你们描述的情况很像,有刘广俊,但是没有刘克成的名字”随后大家迅速集合,经过讨论后决定还是先见见刘广俊的孙子刘朋新,再慢慢确认。
时间一点点过去,此刻窗外已是漆黑一片,大家的内心十分着急,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这唯一的线索若是断了,就真的石沉大海了,这时刘朋新推门而入,面带疑惑,在民警说明来意后逐渐放下戒备。
“我母亲回忆说几位叔叔中有在庄上卖茶点的、有开药房的、有教书的,而自己的父亲是画地图的,三叔叫“刘广俊”......”刘朋新听到戴先生的话,一时间难以置信,一部分信息对得上,但是一部分信息对不上,比如家族里没有“刘克成”这个人,自己的爷爷刘广俊排行对不上,爷辈除了六爷还健在,其他兄弟早已不在了,那时候自己也还很小,只记得老人提过,家里曾经有一位叔叔走丢了,但是目前来看,信息只能对上一半。
就在大家陷入困惑时,民警提出是否可以找到六爷见一面,进一步确认,如果是,皆大欢喜,如果不是,也算给老太太一个交代。“你们明天等我电话吧”。
此时天色已晚,大家纷纷道别,这一夜大家都辗转难眠,不知道明天结果如何。
锲而不舍,拨开云雾见明月
可是,第二天上午,一直未等到确定的电话。
“实在不行,就算了,两位警官辛苦了,我知道你们也尽力了,咱们回去吧”戴先生红着眼眶,默默地低下了头。
“奇怪!别的信息都能对上,只有老父亲的名字“刘克成”对不上,会不会是名字错了呢?你们在这等我一下,我再去一下另一个派出所”王警官拿起公文包和手机直奔运河派出所。
运河派出所内,民警一边查找附近其他的刘氏家族,一边主动联系“六叔”的后人,王警官凭借模糊的记忆,隐约记得昨晚似乎听到提起过六叔名叫“刘广哲”,但是在户籍系统根本查不到此人的相关信息,而在当地,有兄弟六人且只剩一人的只有一个名叫“刘广芝”的老人,且年纪也符合。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民警立刻联系到刘广芝的后人刘晓林,但对方多次挂断电话,以为是诈骗分子。民警没有放弃,再一次拨通电话后,立刻亮明身份,并表示可以到派出所见面,证明自己不是骗子。刘晓林听完觉得有道理,开始卸下防备,深度交流。
就在此时,戴先生的手机响了,挂断电话后戴先生激动地说是家里来的电话,母亲突然想起来,她父亲当年改过名字,以前叫“刘广恒”,此刻所有人心中激动不已,因为刘广芝的大哥就叫刘广恒,在王警官的真诚交流下,刘晓林邀请大家到父亲刘广芝家中见面细聊。
运河作证,血浓于水终重逢
大家按照刘晓林给的地址抵达后,穿过一条街,走进一条小巷子,来到父亲“刘广芝”家中,“这是我的警官证,感谢你愿意相信我们,我们也知道这个事确实比较突然”为了让刘晓林和他的家人放心,民警一见面就出示了警官证。
“不好意思,刚开始我以为是诈骗电话,我父亲91岁了,身体不太好,头脑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我们一起坐下来好好聊聊,或许我母亲也知道一些”刘晓林一边说着一边给大家倒水,随后大家开始敞开心扉,你一句我一句回忆着过往,刘晓林和母亲讲述着他们这边的情况,戴先生和戴女士则把刘贵兰老人提供的信息娓娓道来。
“我母亲说小时候总去大运河边上玩耍,后来跟着父母到处跑,父亲会画地图......”,刘晓林和母亲听到戴先生讲述的内容连连点头,这和他们这边的情况完全对得上,但刘广芝老人全程没有多说话,偶尔问到他问题时也只是说“不知道,记不得了”......
“刘广恒这个名字我们也是今天上午才知道的,老家来电话说老太太隐约记得自己父亲以前改过名字,后来才叫的刘克成”。
“刘克成!刘克成!呜呜呜....”王警官刚提到刘克成这个名字时,刘广芝老人像小孩子一样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不停地重复着这个名字,仿佛压抑在心里多年的情绪一下子喷涌而出,看到老人嘴角不停抖动,泪如雨下,在场所有人都红了眼眶,为了避免老人情绪过于激动,大家谁也不敢再多说话,等老人情绪平稳后才继续交流。
“年前有一晚,老爷子一宿醒来四次,每次醒来都会迷迷糊糊的问我‘你认识刘克成吗’?我们都没听过这个名字,以为老爷子糊涂了或者在说梦话”老人的保姆突然说道。听完保姆的这番话,所有人都很震惊,原来老爷子这么多年也在找自己的哥哥刘广恒(后改名刘克成),但是当年大哥离家后一直未归,直到“文革”时期家里收到一封来自福建寄来的家书后,从此杳无音信,而这封信收到后便被长辈们收藏起来,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流入时间的长河。至于信的内容或许只有兄弟六人才知道,甚至不曾对家里其他任何人提起过,而如今兄弟六人,唯有刘广芝还在,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早已不得而知.....
值得庆幸的是亲情可抵岁月漫长、可冲破距离的阻隔、可跨越时代的鸿沟,看到两家人相谈甚欢,大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可以暂时放下了。
警民同心,让离散不再成遗憾
“终于找到你们了!家里还有什么人?有我父母的消息吗......”几日后,家住邳州的刘晓林和其他几位兄弟一起来到金湖县刘贵兰老人的家中认亲,一见面老人就紧紧握着几位弟弟的手,泪如雨下,哽咽着询问老家人的情况,老人瘦弱的身体不停的颤抖着,在大家的搀扶下慢慢移步到屋内坐下。
“大姐,我父亲刘广芝是你的六叔,一直在找你们,但是他身体不好,我代表我父亲过来看看你,我这手机里有照片,你看......”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在此刻重逢,屋内所有人都难掩激动之情,一家人一边握手拥抱,一边诉说想念,刘贵兰老人坐在一旁,就那样一直望着失散多年的亲人,面带微笑,满心欢喜,隐藏在心里77年的心愿终于成真,这曾无数次出现在她梦中的场景,终于不再是梦。
如果亲情有形状,那一定是全家福的模样,吃过团圆饭后,民警又帮一家人在老人的院内合影留念,记录这团圆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