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静态候警”为“动态处警”、变“被动集结”为“主动应战”、变“群众上门”为“屯警街面”……如今,在草原新城科尔沁区各中心区域,12个警务工作站建成,10个移动警务平台投入使用、20台警用巡逻摩托车上路,10支无人机战队组建,“城市快警”演绎的一道道圈层防控、立体化巡防平安风“警”线,让老百姓时刻感觉到“安全”就在身边。
打造“最快勤务” 筑牢街面“1、3、5”快反圈
快警的“快”,既是抵达现场的速度,也是处置警情、服务群众的速度。科尔沁分局以警务工作站和移动警务平台为依托,按照“1、3、5”分钟快速反应圈要求,制定快速响应机制细化方案。2022年,12个智慧警务站建成,每个警务站配备12名民警辅警,采取三班轮值工作方式运作,高等级勤务期间做到24小时屯警街面、24小时服务群众,力争“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出警、第一时间处置”,最大限度实现了“秒级反应、快警快处”。
2022年9月的一个晚上,万达警务工作站接到分局指挥中心派警,西拉木伦大街平安路交汇处有人报警称其妹妹遭受骚扰。巡逻组迅速赶往现场,立即控制现场以及双方当事人并上报指挥中心,待霍林派出所民警到现场后移交霍林派出所,从接警到派警到达现场仅用时45秒。
警力的前置,带来了时间、空间上的高效。警务站设立以来,执勤民警先期快速处置治安案件78起、社会救助253起、化解矛盾纠纷110起、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
聚焦科学数据赋能 加大智慧巡防密度
为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科尔沁分局警务工作站依托“雪亮工程”作为视频监控巡逻的架构,与周边区域视频监控网络联网并线,建立空中视频巡逻与街面实地巡逻双向互动,形成立体化、智能化、全覆盖的“大巡防”格局。
“有群众报警称自己的奶奶于中午从科尔沁区大市场附近走失,请巡逻组立即开展巡查!”万达警务工作站接到指挥中心指令,警务站巡逻组立即开展工作,两名队员负责站内通过监控排查,两名队员在街面商铺地毯式搜索。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巡逻队员们在监控中发现了老人的身影。20分钟后,巡逻队员在阿卡迪亚小区西门超市中发现该名走失老人,并将其带回警务站等候家人。当孙女马女士看到奶奶安然无恙的坐在警务站,她激动地向民警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人民警察同志,在短短三十分钟之内就帮助找回了奶奶!你们辛苦了!”
“雪亮工程”不仅为社会治理安上了“千里眼”, 让警务站有了服务群众的“最强大脑”,也为民警锁定目标、固定证据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民警在警务站通过点击鼠标,从电脑上打开3874个监控探头进行实时监测,利用这些“千里眼”,就可以直接看到辖区各个重点部位的实时情况。“一旦有不妥,我们第一时间就能看到现场。”
通过智慧巡防,实现了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织密“天罗地网”,对加强社会面管控、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屯警街面全天服务 织密街面巡防网格
警务站的建立,将警务前移,就可以实现服务零距离,群众求助明显增多,管民事、解民难自然也成为“城市快警”的家常便饭。
2023年2月5日晚,科尔沁分局站前巡逻组巡逻至铁南桥洞十字路口,暖心护送一位语言功能障碍且腿脚不便的老人回家。
2023年2月5日晚,巡逻组民警在胜利路大桥救助一名倒地醉汉。
2023年2月25日下午,站前警务站巡逻组救助过度饮酒摔倒老人,并将其顺利送上火车。
……
在这个集巡逻盘查、应急处突、服务宣传、回应群众求助报警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警务站和移动警务平台,这些小小的“故事”只是他们工作剪影的一部分,他们24小时不打烊,结合科尔沁区城区警情发案特点,以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为中心,科学划分巡逻区域,合理安排巡逻警力,最大限度将警力、警车和装备摆上街头路面,切实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全力守护街面平安。
警务站和移动警务平台运行以来,共出动了巡逻警力2900余人次、巡逻平台车1900余台次、巡逻摩托车280余台次,充分发挥出警务站“前哨岗”的作用,真正成为平安科尔沁的一道靓丽“警”色。
“城市快警”模式运行以来,街面防控、服务群众、应急处突和打击震慑效能大幅提升,有效实现警务前移、立体防控,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不断攀升。营造了“警察在身边、平安在眼前”的浓厚氛围,亮出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说话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