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民警下基层怎么干?
基层工作的短板瓶颈是什么?
如何科学整合警力资源?
……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包头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全面启动了2023年机关民警下基层工作,机关不同的工作岗位民警分赴基层一线开始职业生涯中又一次“淬炼”。包头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交通事故处理大队大队长赵毅在下基层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下基层锻炼的15天来,我立足岗位实际,沉下心、扑下身,全身心投入到基层工作中。作为第一批下基层挂职锻炼干部,他在河西交管大队岗勤三中队代理中队长职务。挂职锻炼期间,他和中队民辅警一起执行巡逻管控、排查隐患、现场执法、走访企业、夜查行动、安保防控等各项任务。一线民辅警甘于吃苦、稳扎稳打的优良作风让他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都产生了质的改变;他规范严整、昂扬向上精神风貌,让所在中队的民辅警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也有了极大改观。机关民警愿意下基层锻炼、基层一线盼望机关民警带来全新的工作经验,在这一次下基层的“淬炼”中,他们完成了一场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
沉下去 深入基层把好的工作经验学回来
“下基层民警全部派入中队,在工作中不分职务高低,接受辖区交管大队管理。”这是支队党委对基层挂职干部的基本要求。在机关下基层工作部署会议上,史建伟支队长指出,此次机关下基层工作主要目的是让机关民警了解基层工作、熟悉基层工作、增强实战本领,让今后的工作谋划、工作指导更贴实际、更有效果。他要求下基层的机关民警,要脚踏实地沉下去、扑下身,全身心投入到基层工作中。要以学员的姿态,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基层民警“拜师学艺”。要学业务、学方法,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增强化解问题能力。
支队督查法制大队副大队长王伟权在昆区交管大队特勤中队挂职锻炼,他和中队全体民辅警一起办理各类案件。特别是每周夜查结束后,他们几乎每次都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虽然疲惫,但是他却被基层民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乐观的工作态度所感染。在基层办案过程中,王伟权在指导中队办案民警不断规范办案流程的同时,也学习到基层办案民警的沟通协调的技巧。挂职锻炼半个多月后,他对工作进行了一个小结,其中“换位思考”是他对自己今后工作的一个要求。他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我们机关职能部门在下达任务前要尽可能多的为基层办案考虑,做好有效衔接,减少工作流程,更好的为基层服务。
静下心 带着问题在实战中找解决方案
“切实将基层的短板瓶颈找出来,将解决办法想出来,将创新做法亮出来,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是这是支队党委交给基层挂职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支队办公室副主任敬涛把这项任务写在了本上、记在了心里。
从2011年自参加工作以来,敬涛只有10个月的基层工作经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他下基层挂职锻炼最深切的感受。他在昆区交管大队三中队任指导员一职,所在中队辖区有较为集中的居民区,有大型水果蔬菜批发市场,还40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道路交通压力较大。每天的早、午、晚三个高峰时段和每周不定期的夜查,繁重的工作任务对于中队民警数量少、平均年龄偏大的现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敬涛给自己定的任务有两项:一是选1—2个有鲜明特点的路口,进行信号配时和路口渠划的科学配置,有效提升通行效率;二是选1—2所学校,摸索出一套适合学校周边出行的勤务配置,缓解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现象,保障学生及家长出行安全顺畅。最近,他又给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包括交通勤务的线上督察、交通流量的数据性分析和一队一室建设的有序推进。虽然工作任务比较重,但敬涛觉得有基层工作的这片土壤,只要静下心来,这些问题都能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俯下身 干在一处实现优势互补
虽为女民警,122指挥中心民警张玮馨却是支队出了名的“拼命三郞”。她下基层任职青山交管大队指挥室副主任,恰逢指挥室升级改造,她对工位设置和网络配置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一个人完成了电脑安装和系统设置。穿线、装电脑、拧螺丝……张玮馨背着工具包,在不影响指挥室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穿梭在各个工位间,那几天她都是是工作到晚上9点多,甚至感冒也没休息。指挥室的同志们亲切的称她是“及时雨”,因为有了他的到来,升级改造的工期缩短了近一周的时间。
干工作很拼的张玮馨是个细心人,她在青山大队指挥室挂职锻炼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工作中的“短板”。她发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的是一个面,而大队指挥室的信号配时细致到一个路口,更加贴近群众出行实际。在参加基层指挥室每天的工作分析会时,她发现在机关工作时,下达的工作任务和指标想的不够周到,没有考虑到基层工作实际。说起在基层工作时,张玮馨觉得自己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