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每当耳畔响起这首动听的经典歌曲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妈妈的土菜,满鼻扑香,营养健康,滋养熨帖了我的胃、我的心,给了我无穷的爱和力量。
妈妈的土菜,是我对老家最深的记忆
“妈妈的土菜”,是我对老家最深的记忆。在我童年时代,妈妈的土菜用柴生火、铁锅烧菜。“有柴火灶的年代,才有袅袅升起的炊烟;有了炊烟的天空,才有满屋飘香的土菜记忆和《又见炊烟》的家乡情结。”
记忆中的袅袅炊烟,常常停留在名叫徐秀的一个小村庄。1977年春天,我出生在这里。儿时的印象中,家中的菜均是妈妈在自留地自种的。蔬菜品种丰富,鲜嫩可口。可现采现摘现烧现吃。最常见的有韭菜、荠菜、西红柿、茄子、冬瓜、青椒、甜椒、丝瓜、青菜、土豆、黄瓜、萝卜、空心菜、扁豆、菠菜、芹菜、芋头、茼蒿等等。那时韭菜珍贵,现割一把,可以卖一毛钱,或者换一个鸡蛋。
暑假,炒韭菜、青椒炒茄子、青椒土豆丝、丝瓜汤、冬瓜汤经常在餐桌出现,我和爸爸在河沟里捞的鱼虾、螺丝、河蚌,也时常被妈妈变着花样,和蔬菜搭配成美味佳肴,改善生活。
妈妈是种菜高手,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家中有吃不完的各式蔬菜。妈妈说,当季蔬菜有营养。在童年美好记忆的背后,藏着妈妈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劳动的热爱。
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妈妈的土菜
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菜,我觉得就是妈妈做的土菜。家里逢年过节招待亲戚朋友,妈妈做的一桌子土菜是大家的最爱,正常是“光盘行动”。
有人说,“做菜的三重境界:用手做菜,用心做菜和用爱做菜”,我100%认同。妈妈做菜是手心爱并用。
我十一岁到邻村上学,一天来回四趟六公里;十六岁考上兴化中学,离家35公里求学。在我记忆深处,那个年代物质脱离了饥饿,生活条件稍有改善,并不富裕。就我们家而言,更是如此。最开心的记忆,莫过于快过年的时候,妈妈带着我和姐姐上街,采办些对联、年画、过年衣裳等年货,再去秤点糖果,切块猪肉、牛肉。
每年的年夜饭,妈妈都特别重视。进入腊月就开始筹备“六大碗”,第一道菜是膘烧杂烩,还有糯米肉圆、芋头红烧肉,还有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 红烧鱼,要选黑鱼,黑鱼在兴化又叫逅鱼,逅有追赶、冲刺、奔跃寓意。糯米肉圆因为用香油炸,每当香味四溢的时候,口水就不断在下咽。咬吃一口刚出锅的肉圆,唇齿留香,就觉得这个味道特别特别幸福。这种香,真的是香到家了。这种幸福的背后,藏着妈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贵的食物不一定好吃,妈妈的土菜一定最好
我始终觉得,“贵的食物不一定好吃,妈妈的土菜一定最好”。……我二十岁离开家乡,到南京接受高等教育。平时忙于学业;到了寒暑假,在实习单位见习。
到了南京大都市后,各种美食应有尽有。这一阶段,我的味蕾似乎不缺少美食,可以品尝到各大菜系的美味。但在内心深处,总惦记着一种特别的味道,那就是“妈妈的土菜”。有一年暑假,我邀请街上同学到家中体验生活,妈妈烧了一桌子的土菜,赢得了满堂喝彩。有一道芋头红烧肉,火工到家,把土猪肉的香和芋头的汁融为一体,以至于被大家吃个精光,厚实的汤汁被抢着泡饭。我知道,妈妈为了这一桌菜,提前一天在心中盘算了菜单,让爸爸当天一早去街上采购最新鲜的食材。
工作以后,我有一次过生日,在国际华城家中请指挥中心同事到家中小酌。妈妈作为大厨,兴高采烈地准备了几天。开席时,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家中客厅摆上了大圆桌,像酒店一样铺上了红桌毯,摆上了酒杯、碗筷,一早就开始熬的草鸡汤满屋飘香,让大家沉浸在欢快的美食快乐中。想来,妈妈烧的土菜也许最家常,但里面藏着对儿子的深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在客人的夸奖声中,妈妈说她没有拿手菜。我觉得她是谦虚的说法。工作、生活上的不开心,唯有妈妈的土菜可治愈。十多年前一场意外交通事故,夺去了妈妈的生命,让我饱尝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滋味。
然而,记忆永远是美好的。似乎,妈妈土灶里的柴火还在燃烧,铁锅里还在飘着土菜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