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以轻便、价廉等优势逐渐成为四川省宣汉县群众出行、运输依赖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在保有量迅速增加的同时,给交警管辖范围内的车辆管理、事故预防、违法处理保护等带来了新的问题。下面结合全县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的现状,浅析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的现状
(一)车辆现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宣汉县共有电动三轮车约1万余辆,电动四轮车约100余辆。电动四轮车主要指小型电动四轮车(属性鉴定为两厢轿车,最高速度小于60KM/H),多数采用铅酸电池为动力,整车售价普遍低于3万元/辆,绝大多数不能登记上牌。
(二)销售网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宣汉县电动三轮车销售网点百余家;电动四轮车,销售网点二十余家;在售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有多个品牌。
(三)车辆主要用途及使用人群。在城区道路、学校、农贸市场、社区等作为代步工具。电动三轮车驾驶人群主要为个体经营者运输货物,闪送,快递等人群。电动四轮车驾驶人群主要为六旬以上老人、残疾人等群体。
(四)交通事故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全县涉及电动三轮车交通事故约1000余起,财产损失约51万元。涉及低速电动四轮车交通事故约25起,财产损失约4.8万元。
二、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车辆入户难。目前,在宣汉县道路上行驶的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均未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范围,也无工信部颁发的合格证,所以不能办理注册登记入户和上牌,不能上道路行驶。
(二)车辆安全性能差。一是电动四轮车本身稳定性能和制动性能相对较差。二是该类车辆生产出厂后,没有进行碰撞测试,危险系数高。三是电动四轮车速偏快,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三)交通管理难度大。一些商家向消费者进行虚假宣传,称无需登记上牌,无需取得驾驶证、无需要购买保险,导致市场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购买群体。目前,未明确禁止和取缔经销商销售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无法有效对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进行管理。
三、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的管理难点
(一)交通违法现象普遍。在学校、车站、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乱停乱放现象特别严重,严重影响交通秩序,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二)事故处理难度较大。一旦涉及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只能委托有鉴定资格的机构进行鉴定,加长了事故处理的时间。一些驾驶人无力赔偿或以逃逸的方式逃脱赔偿责任,不仅给受害人带来伤害,也给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事故处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三)交通犯罪侦办难。由于目前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是否属于机动车未明确界定,同时又无牌无证,给公安机关侦办、查处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驾驶员交通肇事逃逸及危险驾驶犯罪带来较大困难。
四、加强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四轮车安全监管的对策
(一)抓好源头监督管理。一是严格驾驶准入,对驾驶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的驾驶人必须取得相应机动车驾驶证。二是把好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四轮车生产、销售关。加强对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对生产企业的资质进行重新审查。三是把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四轮车登记注册关。将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四轮车纳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公安交管部门在办理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四轮车登记注册时,要严格将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四轮车的参数与《公告》提供是技术参数进行对照。四是属于改装车和报废车的,公安部门依法予以注销登记,依照《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强制报废,杜绝病车、改装车、超标车和报废车上路行驶。
(二)加大执法查处力度。一是组织开展对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对无牌无证、假牌假证、违法载客、超员超载不投保等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并纳入日常管理内容,常抓不懈,坚决遏制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蔓延。二是加强对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四轮车生产企业的监管,严禁生产无国家公告目录车辆,加大对本地生产企业的生产活动的集中检查和执法力度,发现企业资质不符合要求、违反规定生产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三是严格销售管理。由加强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四轮车销售企业的日常监管,强化流通领域的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四轮车商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对销售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等规定要求的,按照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责令停止销售,并处以罚款或者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三)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一是公安交管部门组织开展上门宣讲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场镇、进单位对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四轮车车主、驾驶人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宣讲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四轮车管理的规定和安全文明驾驶常识,增强守法意识。二是相关部门联合,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广播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的安全危害,曝光违规生产、销售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的企业,引导群众不购买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教育群众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提高群众安全守法意识,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形成“部门合力、社会参与、群众支持、长效治理”的良性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