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小场所”主要指小商店、小学校、小医院、小餐馆、小旅馆、小棋牌室、小歌舞厅、小网吧、小美容店等生产经营场所,由于这类场所人员密集、设施简陋,且场所经营者的消防、治安、房管等方面安全意识相对较差,随着年末岁尾人员流动量增大,安全隐患日益突显,对此,笔者以辖区“九小场所”安全隐患整治工作为例,浅谈“九小场所”安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解决对策。
一、“九小场所”突出隐患
(一)消防安全意识薄弱,主体责任缺失。“九小场所”业主及员工的消防安全责任意识相对淡薄,存在“不出事,就没事”的麻痹大意思想,对消防、用电用火等安全防范工作认识不足,造成场所整体上对经营消防安全的怠惰情绪。
(二)场所设置先天不足,消防隐患突出。九小场所”房屋的来源主要有小区临街店铺、农村自建房屋和出租房屋,且多以一般居民住宅的标准建造地为主,存在电路设计、房屋内部结构、疏散和逃生通道设置、消防设施和器材等方面的不规范,加之内部设施老化,物品堆放混乱,一旦发生火灾,往往疏散困难,很难组织起有效的灭火和逃生,容易导致人员伤亡。
(三)场所人员变更频繁。 “九小场所”由于其资金需求低、从业人员门槛低等特点,往往导致经营者和从业者流动性强等问题。有些门面一个月可以换好几个经营者,有些服务员半年可以换多家店面,这也给日常的管理带来不便。
二、“九小场所”隐患整治存在的困难
(一)消防隐患顽固。由于房屋先天性不足,部分多层房屋在修建之初作为商住两用,且部分业主出于防盗考虑,加装了防盗窗等设备,而隐患整治需要物理隔绝、开设安全疏散通道和喷淋装置缺一不可,因涉及房屋结构变化和投入资金较大等因素,导致场所经营者不愿意主动整治,短期之内难以整治到位。
(二)社会参与不足。目前部分社区网格员能够参与到“九小场所”整治活动中,但是由于时间、工作等方面的冲突,网格员参与“九小场所”治理的频次和深度仍然不够,另一方面,社会力量,特别是群众组织、群众力量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绝大多数消防隐患由公安、消防等部门处置,从而导致“九小场所”整治效率还有待提高。
三、整治“九小场所”的对策思考
(一)加大联防联治。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执法机制和日常监督管理机制,汇集公安、消防、安监等相关职能部门,全面开展“九小场所”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形成多方参与、合成作战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公安民警要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一线,努力做到“九小场所”情况在一线掌握、隐患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提高。各社区民警作为各自辖区消防直接责任人,要认真落实消防整改措施,切实查处一批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关停一批严重火灾隐患单位,整改一批突出消防安全问题。
(二)强化摸排走访,理好隐患汇总“千根线”。一是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对于辖区“九小场所”的情况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派出所要充分发挥“警网格”融合优势,充分调动各网格员的积极性,同时每个社区民警对应一个消防辅警,包片到组,包格到人,通过村居排查、消防检查并结合工商注册的数据分析,全面摸清“九小场所”底数,与“九小场所”业主逐一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并在显眼位置予以悬挂,提高业主的责任心和压力感。二是规范定级,分类管理。对摸排出的“九小场所”,逐一登记填写“九小场所”检查登记表、责令整改通知书,实现一店一档并根据隐患危害程度进行科学定级并实施分类管理。将小加油站、小学校、小烟花爆竹商店、小餐馆或涉及违规住人、违规仓储和用电、用火、用气不规范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容易引发安全责任事故的场所划分为一级管理;小旅馆、小网吧、小美容洗浴场等人员较为密集的场所划分为二级管理;小门头、小加工企业等场所划分为三级管理。同时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分析共性原因,力争从源头治理,杜绝再发,确保安全隐患整治取得实效。
(三)做实监督整改,织好问题治理“一张网”。一是建章立制,规范整治。由政府办公室牵头、多部门会商协作,共同制订“九小场所”安全监管《规范标准》和《法律法规汇编》,从房屋构造、电气线路、消防设施、人员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明确场所安全经营的硬软件标准,同时通过宣传海报、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向“九小场所”的经营者宣传普及行业安全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用教育的无形力量使从业者养成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二是依法处罚,长效监管。综合执法局、消防救援机构、街道安监部门以及派出所等执法部门要加强对“九小场所”的执法检查,对“九小场所”内涉及违规住人、违规仓储及用电、用火、用气不规范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场所要加强检查频次,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及时将逾期不整改、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单位抄送相关职能部门予以处理;对于整改到期后依然不具备安全条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及时上报消防大队、安监办等部门,定期查处通报,形成面上高压态势,达到处罚一批、整改一批、震慑一批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万源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