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节奏加快,整个社会心态、群众心里发生“颠覆性”转变,“三失三气”(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有躁气、有戾气、有怨气)人员逐渐增多。据《农资百科》显示,2022全国因自杀、溺亡、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矛盾纠纷、刑事案件等原因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20万。因非正常死亡事件突发性强、波及面广、社会敏感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如处理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现实聚集和引爆网络,危害社会正常治安经济生活秩序。
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的风险
引发聚集事件。“丧亲之痛”极易引发死者亲属的高度抵触情绪,使事态蔓延扩大,甚至引起大规模的冲突,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引发网络舆情。非正常死亡事件极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稍加交流即心生怜悯同情之心,特别是在当前网络高速发展,自媒体开放性传播的背景下,加速各类谣言发酵传播引发围观。
引发干群矛盾。受“死者为大”思想的影响,围观群众、知情者甚至不知情者都会站到死者家属那一方,支持死者家属一方所持的言论,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将矛头对准公安机关,引发警群矛盾,破坏警民和谐关系,甚至影响执法公信力。
处置非正常死亡事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场保护不到位。由于事件发现后,死者亲友往往异常激动悲愤,处警民警、辖区党政干部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容易导致现场局势失控,致使现场遭到破坏
宣传引导不及时。当死者亲属不认同公安机关对事件的调查结论或者不满当地政府的处置意见时,通过网络任意发布传播,任由别有用心之人随意炒作鼓动,便可“一石激起千层浪”,最后转化为“涉警”舆情。
善后工作处置不妥当。善后处置牵头责任不明确,部门联动配合不密切,机械善后,死者亲属通常都会纠集众多亲友找到涉事责任方讨要说法或者到当地政府群访群闹以给地政府施压寻求利益最大化。
非正常死亡事件及引发的聚集性事件处置探索
快受理,掌握主动权。在接到报警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调查,通过前期的扎实工作,为后期与死者家属通报沟通打下坚实基础,避免了因不作为、乱作为引发和激化矛盾。
抓流程,规避风险点。排除刑事案件后要逐一通知死者直系亲属和重要关系人,请其签署意见对死亡原因认定表示无异议,并协助家属尽快处理尸体。对死因有异议,要聘请第三方司法鉴定所进行检验工作。
优处置,掐灭引火索。针对非正常死亡事件要树牢“充分设想”思维,全面做好可能引发现实聚集的稳控预案,将事件处早处小。
严排查,治好源头患。要常态抓好法律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巡逻防控等工作,做好源头治理。要建立迅速响应机制,加强救援队伍日常训练,特别是针对高坠、跳河、跳楼等事件,要争分对秒、抢抓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