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道路交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道路里程和交通流量成倍增长,农村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迅猛增长,且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面广,安全监管相对乏力,交通安全隐患也随之增长,在当前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的现状下,做好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今和未来的交通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本文结合四川万源实际,针对就如何做好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农村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率作简要分析思考。
当前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地区交通违法行为突出。近年来,万源市农村道路上无证驾车、无牌套牌车辆上路、酒后驾驶等三种严重交通违法现象较突出。特别是无证驾驶二轮摩托车、超标电动车的现象非常普遍。村道路沿途房屋多,岔路口多,非机动车和行人流量大,个别驾驶人在未经过安全驾驶教育培训的情况下,遇到紧急情况时难以及时处置,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农民群众出行需求矛盾突出。农村客运发展相对滞后,供村民出行乘坐的客运车辆少,给各种非法营运车辆违法载客带来市场,埋下了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随着农村体制变革,部分农村小学、幼儿园都集中到交通流量大的位置,部分家长为贪图方便委托私人非法营运小型面包车接送,而农村路况差、交通秩序复杂,交通隐患明显。
(三)农村地区道路安全性能差。万源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农村地区面积广阔,加之道路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较为恶劣,道路设计等级较低,特别是在山区农村,坡陡路窄弯多,路面积水、山体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减速、安全防护设施较为缺乏,导致道路安全防范能力弱,安全系数低,极易发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四)农村地区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薄弱。尽管多年来持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农村”“美丽乡村行”等工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但许多村民养成了习惯性的交通出行陋习,宣传效能有限。加之,农村地区学校极少主动开设交通安全教育课程,因此学生交通安全观念,始终停留在“注意安全”上,特别容易受到侵害。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未能形成合力。随着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万源市整合各部门力量,成立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但由于机构人员多为兼职,导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够精细,管理部门的主体责任没有得到较好发挥,治理效能始终有限。
(二)农村车辆安全系数隐患大。在乡村公路网日趋完善、“汽车下乡”政策利好、老百姓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等因素影响下,大量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货车、小轿车走进寻常百姓家,农村机动车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其中许多无证车辆、隐患车辆向农村转移,这些车辆种类繁多,性能参差不齐,无法定期接受技术检测和性能管控,也无法定期进行保养维护,车辆安全技术状况相对较差,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三)警力不足制约农村交通安全工作开展。警力有限致使基层交警部门及一线民警承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重,仅能满足日常交通管理勤务,客观上无法实现对农村道路的精细化管理,基层派出所虽然也会参与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但主要起到辅助管理职责,专业性相对不足,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盲区”的现象仍然不能从根源得到解决。
(四)农村道路安全设施不足,通行能力差。万源市现有5条省道,2条国道,48条县道,245条乡村道构成的4166公里农村公路网,但部分乡村道路仍普遍存在缺乏警示标志标线、夜间照明等交通安全设施,多个路段缺乏警示标志标牌,急弯、陡坡路段的警示标志不齐备。有些农村道路交通规划建设滞后,已无法满足目前交通情况,通行能力差。
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层级管理责任体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从安监、交通、公安、等部门抽调专人进行办公,全面落实“县级政府负总责,乡镇主责主抓,‘交管办’统筹牵头”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机制。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实行单对单服务指导,公安交警对考核靠后的乡镇进行定点联系,加大培训力度,力争实现农村道路安全管理均衡发展。三是压实责任到位。推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规范化管理,系统梳理现有法律法规和上级规定要求,明确管理标准,规范工作程序,细化、量化农村派出所和交警中队、村协管员的工作职责,有效解决“为什么做、何时做、由谁做、做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在各层各级均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
(二)重拳打击整治,狠抓农村道路安全整改。一是严打农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以“整治跟着违法走、警力跟着隐患走、勤务跟着事故走”的原则,根据农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段性、季节性特点,常态化开展集中整治,以摩托车、货车、面包车、农村短途客运车等车辆等为重点对象,严查超员、超速、超载、报废、拼装车上路、涉牌涉证等交通违法行为。二是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开展对全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标牌、路侧护栏警示标志标线、夜间照明等交通安全设施全面清理排查,对缺乏交通安全设施的路段要进行及时改建,同时,安排专人对农村道路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对事故多发、安全隐患突出的地段实行常态化巡查通报,明确整改期限,定期将排查整改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向道安委、交运局和交警大队报告,推动各单位全力以赴抓隐患排查整改工作。三是解决农村居民出行矛盾困难。要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对辖区客运车辆线路逐一排查、登记,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政府,为制订与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有效结合的农村客运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努力构建覆盖农村所有集镇、重点区域、重要路段的客运网络,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出行贵、出行不安全的问题。四是整改客运企业推动源头治理。深入辖区客货运企业持续开展重点车辆、重点驾驶人隐患排查,督促企业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客货运驾驶人的日常管理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严禁“带病”车辆和驾驶人上路,进一步强化重点运输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因隐患引发的交通事故。
(三)强化宣传教育,提升农村居民交安意识。一是打造基层所队宣传平台。积极培养专职宣传民(辅)警,进一步做强宣传力量,同时,在出入境大队、车管所和基层派出所等窗口摆放交通安全宣传资料和展板,有条件所队可巡回播放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视频。此外,在平常开展的交通违法治理和“一标三实”等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的同时,也要强化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工作。二是打造校园宣传阵地。主动与辖区学校进行协商,建立齐抓共管、长效督导的管理格局,在每个学校出入口、校园内悬挂横幅、增设交通安全宣传展板、张贴交通安全宣传海报,不定期联合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讲座,让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根据各地校园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情况,选举年度交通安全示范村、示范学校,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三是扩宽宣传范围。统筹村社干部、学校教师、闲赋老年人等群体组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队伍,通过深入社区、农贸集市、田间地头等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文明概念,营造全民守护交通安全的良好氛围。(作者单位:万源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