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傍晚,中国香港籍“赛伦”号载着最后6套“阳江造”风电设备从阳江港启航,至此,我国在塞尔维亚投资的“黑峰”山地风电项目四批次25套机组全部完成发运。
据测算,该项目今年夏季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4.8亿千瓦时,将促进塞尔维亚能源结构的升级。为确保设备高效运输,阳江边检站推出定制化服务,在单批次装卸量固定的情况下,单船在港作业时间从11天压缩至4天,作业效率提升63.6%。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船方、码头企业压低经营作业成本,珠海边检总站阳江边检站推行“3+N”智慧联检机制,打破信息壁垒以及通联障碍,协同海关、海事“三检合一”,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发布“联合登轮计划”,提前与联检单位、企业沟通登临检查需求,确定船舶靠泊具体时间、泊位及相关船员信息,确保船舶到港即到即装。
“风电设备的体积大,叶片长,转运难,吊卸作业难度也大,边检机关的的各项便利措施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困难。”船舶代理李伙均指着码头监控屏幕坦言。针对此情况,该站指派专人对接企业及船舶代理,建立风电设备载运船舶“动态档案”,定制“吊装-转运-装船”全链条监管动线,执勤警力“嵌入”作业节点,实时核验绑扎加固、车辆通行等安全环节,确保设备实现“吊车不歇、设备不滞”的零滞留转运。
面对近三百名作业人员的登轮需求,该站推出“速审直推”工作机制,简化行政许可审批流程,同步运用港区智能监控系统实施“红黄绿”分区动态监管,该站执勤二队教导员李振清表示:“通过前置审核、智能监管,我们既保障了作业安全,又实现了人员到岗即开工。”
据悉,该站形成的定制化通关服务模式,未来将推广至更多高端装备出口场景,持续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口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