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新:把为民担当脚印留在平凡岗位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公安局大门旁,“王祖新工作室”格外醒目:一套面积约50平方米的房间内,满架的锦旗和耀眼的奖杯证书。 在“办户口”之余,她还让1390余名走失人员与亲人团聚、把2名潜逃多年的重案犯罪嫌疑人成功归案、让40多名疑难案件犯罪嫌疑人“浮出水面”......这串数字,更让大家记住了她的名字——河南省虞城县公安局户政管理大队三级警长王祖新。 从警16年来,王祖新始终扎根基层,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学习,在户籍管理、救助寻亲、侦查破案等工作中屡立战功,以“小我”诠释“大我”情怀。先后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我为群众办实事”成绩突出个人,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政法系统“平安英雄”,被商丘市委宣传部评为“商丘好人”。 让1390多个家庭实现团圆梦,用大爱书写“赤诚为民” “多亏遇到王警官这样的好民警,这场跨越13年、2600里的回家之路才得以实现。”提起王祖新,开封市祥符区救助管理站站长沈刚强说。 原来,2018年5月该院诞生了一个健康的男婴。但男婴的母亲却是一位被救助的女子,被救助时已怀孕,语言表达能力差,一直无法获知身份。王祖新获悉后,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奔赴100公里采集信息。今年6月1日,终于确定了该流浪女的身份为广西全州县一失踪13年人员,并联系上了其亲属,为小“新生”送上了一个大大的儿童节礼物。 几年间,王祖新只要是有时间、有线索,都把精力投入到义务为别人寻亲中,用她的话说,“感动别人的同时,也感动着自己的心灵。” 2018年以来,王祖新已成功帮助1390余名省内外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归家。被央视《等着我》栏目聘为寻亲专家团成员,被授予“救助寻亲爱心警官”称号。为帮助更多的走失流浪人员找到失散家人,王祖新成立了自己的“缘梦寻人工作站”。 让40多名嫌疑人“浮出水面,用专业赢得“无锋利剑” 2021年6月,虞城县发生一起重大网络诈骗案,通过大量工作仅仅获得了一张嫌疑人的视频抓拍图像,且较为模糊,质量不高,导致案件工作全面中断,侦办受阻。接到同事的协助请求后,王祖新反复、研判,迅速锁定了福建籍犯罪嫌疑人周某某,确定了其藏匿位置,民警根据该条信息一举将其抓获,案件成功侦破。 2021年11月12日,该局巡警大队破获一起案件,其中一名女性犯罪嫌疑人拒不交代其真实身份,办案人员马上想到了王祖新。王祖新发现此人拍照时不配合,就主动提出到办案单位重新采集照片。因为同是女性的缘故,采集照片时发现嫌疑人曾经整容痕迹,询问得知其在一年前曾经整容。王祖新带着信息回到工作室迅速开展工作,十几分钟就锁定了山东单县的王某,让办案单位的战友们兴奋不已。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钻研精神来服务公安工作主责主业,是我们户政管理大队的引导方向,也是王祖新奋发努力的方向。”对此,虞城县公安局户政管理大队大队长张向秋非常自豪。 王祖新通过实战总结出比对追逃“七步法”,被省市公安机关认可、推广。仅2020年以来,她就协助办案部门协抓获、锁定违法犯罪嫌疑人40余人。今年以来,王祖新积极参与公安部开展的查找被拐失踪儿童的“团圆行动”,已协助办案单位查找解救7名走失被拐人员,并与家人团聚。 让数万件户籍业务零差错,用真心赢得“群众满意” 熟悉公安工作的人都知道,户籍管理工作最为繁琐复杂,整天围着电脑和表格转。王祖新从不敢有半点马虎,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每天受理群众户口申请后,王祖新经常延时服务,妥善应对落户高峰,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等候时间。 工作中,王祖新总结摸索出“来有应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三声,最大化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她坚持:只要真心待人,把群众都当成朋友,尊重他人,自己也就会受到同等的尊重。 在该局谷熟派出所期间,辖区原籍贵州铜仁的一名70多岁的王老太太,30年前丈夫去世后来到谷熟镇。因为一直没有户籍,成为老人最大的一个心病。王祖新了解情况后,克服大量困难,连续半个多月加班加点搜集信息,最终取得了老太太的户籍原始资料,并将老太太的户口补录完毕。当王祖新把户口簿交到王老太太手里时,老人深情地喊了一声“妮”后激动落泪。王祖新知道,那一个“妮”字,老人已经把她当成了自家人,也把民警当成了亲人。 “我只是尽了一个户籍民警应尽的责任。”王祖新说。从事基层户籍管理工作16年来,她办理的户籍业务数万余件,实现“零差错”、“零投诉”,成了户籍窗口的一张名片。 “王祖新身上,彰显着新时代基层公安民警的担当与奉献,是我局全体民警学习的榜样和标杆!”虞城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宋占珂告诉记者,为在全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今年年初,虞城县公安局成立了商丘市唯一一个以民警个人名字命名的综合性工作室——王祖新工作室,旨在成为公安信息化应用的标杆、亲民爱民的典范、侦查破案的阵地。工作室的成立运行,也推动了服务群众工作的提档升级,拓展了服务公安工作的广度、深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