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派出所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我应该做什么呀?万一做不好咋办……”去年5月份,初到河南省林州市公安局振林派出所的我,内心充满着各种迷茫和忐忑。这时,一位外表英俊严肃内心却温柔细腻的前辈用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真正理解并融入了基层工作,这位前辈就是我的所长——张长江,他像一位执着的点灯人,为我照亮前行之路,让我见证了一名所长的责任和担当。
在法理与情理的交织处点亮明灯
基层的纠纷,常常像一团乱麻,表面是利益的得失,内里却缠绕着积年的怨气和被放大的情绪,而我最佩服张所长的便是在这看似无解的死结中,用那盏心灯的光芒,既照亮冰冷法规的刻度,也温暖人心偏执的角落,在法理与情理的钢丝上,走出坚实的平衡。
今年春天,辖区群众李某称邻居翟某烧毁了自己的桑葚树。我们到现场了解情况时,李某索要五千元赔偿,翟某心存怨气,不愿赔偿。这桩“案子”看似简单,矛盾却像刺猬的硬刺,根根分明:那棵桑葚树价值多少?树是谁栽的?土地的所属权又是谁……一个月的时间里,调解室的门槛几乎被踏破,双方情绪如过山车,事情仿佛是一个死局。“光讲法律平不了老百姓的心结,简单处理也只会埋下祸根。我们要做到案结事了。”所长很沉得住气,他带着民警一遍遍梳理案情,一次次请教法制部门,与双方当事人和家属反复恳谈。最终,以翟某赔偿李某树木损失,同时买下这棵桑葚树的方式解开了那个几乎要勒断邻里情分的死结。
桑葚树的风波,是基层治理中最典型也是最棘手的难题缩影,它考验的不仅是法律条款的运用,更是对人心幽微处的体察与引导,而所长就像一位持灯的匠人,用耐心梳理乱麻,用智慧照亮法理与人情的交汇点。
在学习和实践的传承中打破迷障
所长作为基层派出所的“大家长”,既延续着老刑警“扎根一线、冲锋在前”的实干底色,又肩负着派出所所长统筹全局的管理职责。他深知基层治理既要靠“铁脚板”走遍辖区每寸土地,更需以“传帮带”激活队伍战斗力,让守护的信念与智慧代代相传。
“怕什么?只要你们扎扎实实依法办案,有什么我负责。”平常在案件办理中,听到所长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记得我们几个新民警在办理系列盗窃案时,因为嫌疑人的强硬否认,现场证据不充足导致案件迟迟没有进展,我也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所长将我们叫到办公室,拿起案卷,一一引导、询问、指出卷宗里的瑕疵和漏掉的关键细节。“这句问法太直,容易激起对抗,得学会给嫌疑人做工作……”“审讯不是比谁的嗓门大,要像剥洋葱……”“物品的鉴定是否做到位,证据有没有固定好……”经过几小时的分析探讨,我们几个新民警如醍醐灌顶,重拾信心,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搜集完善证据,再次展开对嫌疑人的审讯。
果真,这一次交锋中,嫌疑人的供述漏洞百出,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违法犯罪事实,我们也成功办结了系列案件。一个个案件的办结,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也让迷茫的我们对未来的道路多了一份坚定。
工作之余,我们曾笑着问所长:“就不怕我们新警捅出大娄子?”“嗐,我不怕你们犯错,让你们放开手脚试错,可不是让你们瞎折腾,主要是想给你们留点儿成长的余地……”正是所长用“我顶着”的担当点燃了我们新警的勇气之火,也激发出了我们攻坚克难的胆识与守护正义的决心。
在汗水与匠心的耕耘中点亮未来
没有破案追凶的惊心动魄,却需要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浸润、用匠心雕琢。
我们所辖区情况复杂,老城区门牌混乱,城中村私搭乱建多,新建小区流动人口激增。走访中,种种困难让我们束手无策。所长以“地址不准,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的清醒认知,率先提出从源头破解的系统性思路,跳出了“逐户跑、现场清”的传统模式,指导民警建立“地图比对+档案溯源+多方联动”的工作框架。通过整合划定区域基线,联动社区干部、房东、老住户为每栋建筑赋予唯一编码,从根本上解决门牌混乱、统计慢等问题。此外,所长还定期组织社区民警进行复盘再创新,将遇到的问题剥开揉碎去讨论解决,强调不同警务室要根据不同的地理、人口等特征因地制宜地开展采集录入工作。
这张正在用汗水与匠心编织的“基础信息网”,虽不显山露水,却为精准服务、风险预警、高效管理等工作奠定了无可替代的基石,而张所长手中的火炬,同样点燃了我们对基础工作的敬畏与热忱,那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古语,恰如其分地映照出他的统筹智慧——不必张扬,却总能在沉稳布局间,带领我们稳步前行,在平凡的基础工作中收获不凡成果。
时光如梭,所长如一位执着的点灯人,守候着这片责任田。他总是不声不响,于无声处点燃一盏又一盏驱散生活阴翳、照亮治理之路的灯。这灯虽不闪耀,却足以穿透基层治理的迷雾,照亮人心深处最需要抚慰的角落,它微弱,却恒久,因为灯油里浸透的是对人民最朴素而坚韧的承诺。
这盏灯,会一直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