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浙江省海宁市车管所培训教室里一片其乐融融,新一期“银发安驾”培训班正在进行,12位70岁以上的老年学员认真听讲,陈丹虹正耐心细致地用方言为他们讲授“三力测试”题型。
“这是最好的重阳节礼物,陈所长讲得特别清楚,我一定能顺利通过测试。”学员老李信心满满地说道。
老李口中的陈所长正是海宁市车管所所长陈丹虹,这位1988年出生的女所长自从4年前从一名刑警跨界到车管所岗位后,推出了一系列惠及广大驾驶人的改革措施和贴心服务,被亲切地称为车管路上的“虹管家”。最近,陈丹虹又入围了2025最美“浙警”候选人。
小照片大情怀:“一窗通拍”照亮百姓幸福路
2021年,陈丹虹刚调任车管所所长,发现群众办理驾驶证换证业务时,常常因为忘带照片而烦恼。“民警同志,我驾驶证照片忘带了,今天是不是白跑了?”这样的话语,她每天都能听到好几遍。有的群众不得不重新花钱拍照,既耗钱又费时。一位老大爷无意中的感叹深深触动了她:“要是身份证照片你们这里也能用,该多好啊!”
“为什么不能?”这个问题成了她心头的牵挂。她带领团队历时半年,深入研究政策法规,打通系统壁垒,成功研发“一照通”系统,实现了符合标准的证件照直接调用与印制。海宁车管所由此成为全省首个推行驾驶证照片“无纸化”服务的车管所,群众无需再为一张照片奔波、花钱。
改革之路从不停步。当浙江省民生实事项目“一窗通拍、全域应用”启动时,她又第一时间抓住机遇,主动对接交通部门及驾校,将改革从驾驶证的“补换领”延伸至“申领”环节,从源头杜绝重复采集,真正实现了一张照片的多场景应用。2023年4月,全省改革现场会在海宁召开,这项创新举措还荣获全国“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和全国政务服务“金钥匙奖”。如今,仅海宁车管所年均服务群众7.2万余人,节省社会成本超180万元。
服务无止境,用心才是关键。技术员出身的她总能敏锐捕捉到群众办事中的小麻烦、不方便。看到老年人为驾驶能力测试来回奔波,她专门开设“银发安驾”培训班,用方言讲解、贴心辅导,既守护交通安全,又传递社会温度;当察觉到群众对“网办”流程不熟悉时,她又发起“贴心车管在身边”系列活动,把服务窗口搬到企业食堂、社区广场,让改革红利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来车管所换证的群众问:“我忘带照片了,怎么办?”陈丹虹都会自豪地说:“没事!”这句简单的“没事”,背后是她几百个日夜的攻坚克难,体现了“把百姓小事当作改革大事”的为民初心。
小细节大担当:法治精度守护车管公平正义
车管工作不仅是服务窗口,更是法治前沿。去年5月,陈丹虹在审核中发现办理超限车临牌的申请量陡增,虽然材料齐全,但总觉得有些反常。刑侦出身的陈丹虹一下子警觉起来:“这会不会是‘黄牛’在骗临牌?”
“查!严查他们材料的真实性!”她立即进入侦查员角色,带队实地走访公司、多方调查合作方以及车辆的运输轨迹。调查结果发现有些公司根本不存在,有些建筑工地竟完全不知情。陈丹虹敏锐觉察到,这是一伙专业“黄牛”在通过伪造材料骗取临牌。这些人骗取临牌后在全国以每块700-900元的价格售卖,那些超限车主买到临牌后,将原本要用数十辆货车装载的货物,全部集中到一辆超限车装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超限车在路面行驶的频次,严重影响正常道路行驶秩序,致使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指数急剧上升。
“不予发证,线索上报!”有申请人遭拒后意见很大,扬言要信访投诉。陈丹虹义正词严地告诉他们:“真正有需要的企业,我们绝不漏发一张;但是想弄虚作假,我们绝不容忍!”至此之后,海宁再无此类通过虚假材料骗取超限车临牌的申请。所里的老民警不禁感叹:“不愧是搞刑侦的,关键时刻硬气得很!”
经历这件事后,陈丹虹深刻意识到,车管服务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法治的硬度,为了让全体工作人员短期内提升风险识别、侦查、处置能力,她着手构建“风险闭环管控机制”,梳理出临牌办理、解除抵押、补登记证书等高风险业务清单及异常指标,明确“异常必查”原则,制定核查规范,让工作人员“会预警、能溯源、敢处置、强震慑”。
今年,工作人员在预审核车辆解除抵押业务资料时,发现农业银行某支行提供的材料中居然存在错别字。这个细微破绽立即引起工作人员的警觉,启动风险闭环管控机制后,最终确认当事人提供的银行营业执照、结清证明、委托书等全套材料都是伪造的。陈丹虹立即在嘉兴全市“吹哨预警”,为农业银行直接拦截损失60万元。
近年来,海宁车管所累计查处并移交嫌疑线索23条、涉案人员15人,为金融机构、企业等避免损失430余万元,有效净化了海宁车管服务环境,让不法分子“不敢来、不想来”。法治的精度,不仅守护了业务规范,更捍卫了公平正义。
小窗口大作为:驾考改革助推行业健康发展
驾驶人考试是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全国最大的统一考试,每年新增驾驶人超过2000万。群众关注度高,投诉信访量也大。群众呼声、驾校怨声、实习期驾驶人的违法率和事故率,让陈丹虹很是揪心:整个学车考证涉及公安、交通、卫健三个部门,6大事项,22个环节,群众学车“多头跑腿、过程迷茫、周期漫长”,驾校低价竞争、学时造假,为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
如何让驾考更规范、流程更高效、服务更人性?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陈丹虹心头。为此,她主动投入到全市学驾考综合服务集成改革中,积极联动交通、卫健、驾培机构,打造了学驾考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体检、报名、培训、考试、领证一站式服务。通过流程再造和优化服务,整个驾考周期至少缩短30%,让当地群众深深感受到“有一种幸福叫驾考在海宁”。
但她并不止步于“提速”。她和专班成员一起调研、考察、研发平台,依托大数据和技术手段逐步建立“1+1+3”监管体系:一个线下中心统管、一个线上平台监测、三项保障机制。与卫健部门协同严把“病驾”准入关,精准筛查隐患人员291人,确诊限制5人;与交通部门推行“学时联审联查”,有效堵塞“异地飞单”漏洞,外地转入量下降93.8%,本地学时真实性显著提升;建立驾校质量评价机制,引导市场良性竞争,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改革以来,学员考试一次通过率提高5个百分点,实习期驾驶人违法率和事故率分别下降16%和28%,改革次年,驾校营收增长600万元,实现了群众受益、行业增收、交安提质的“三赢”局面。
勇立潮头守初心,为民服务显担当。从“一窗通拍”的民生改革,到“闭环管控”的法治护航,再到“学驾改革”的协同共治,陈丹虹的每一项实践,都回应着群众最真实的期盼;每一次创新,都践行着“服务无止境、满意无终点”的承诺。面对金杯银杯与百姓的口碑,她说:“真正的成绩单,就在群众舒展的眉头和竖起的拇指里。”
钱塘潮涌,奔流不息。陈丹虹就像这一江潮水,每一次精准的拍打,都为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以初心的引力汇聚服务的涓流,以担当的臂膀拥揽群众的需要,不断书写着暖心车管的“虹”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