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一支队伍,公安民警经常面对枪林弹雨,和犯罪分子生死博斗,繁重的任务,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其实他们也是人,更需要关心和关爱。
公安民警是人民和正义的守护者,她却是民警的守护者,警心的守望者。她的战场在硝烟无形的心理岗哨上,用心关切,用心对话,用心守卫,用心筑起一道玉林公安心理健康大网。她是公安部首批心理骨干库成员、广西公安厅聘请心理骨干成员、玉林市公安局的优秀警务心理工作者——李新。 她用真诚守望,真情守护,真心服务,无声践行最初“守望警心”的誓言,深刻诠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真意,获得了玉林市优秀志愿者、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17-2019年连续获评为优秀公务员,荣获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1次。
一、从心出发,全区首创“点-线-面”心理安全系统工作法
2007年,彼时李新已经从警十二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可她却毅然做了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决定:自考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她在常年工作中发现,公安民警要直面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工作艰巨繁重,心理上潜藏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在守护人民群众,但是谁来守护他们呢?我就觉得我该来做这个事情。”怀着对战友深厚的感情,李新开始了“守望警心”的工作。随着心理服务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积淀,她意识到,对心理危机进行识别和预警是做好警务人员心理工作的关键。为此,李新提出了“点-线-面”心理安全系统工作法,并全力推进将该工作法落地见效。
点:打造覆盖全警队最小单元的心理服务点
从2013年开始,李新决定将每个基层科、所、队都打造成为一个心理服务点。每年对基层科、所、队长进行轮流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和心理危机识别的“守门员”,懂得把心理健康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政治思想工作中去,对出现心理危机的个体及时发现,启动心理危机预警。
2013年10月,在一次培训后,一位派出所领导主动找到她,反映他们单位一名同志性格很孤僻,和其它同志关系也很糟糕。以前觉得他可能就是性格内向,培训之后,认为这位同志很有可能有心理问题。经过进一步接触该同志,李新发现,该名同志具备心理高危人员的症状,需要马上干预进行治疗。
线:开设广西公安系统第一条24小时心理热线
为了让需要帮助的警务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心理疏导,李新决定,开设广西公安系统第一条24小时警务人员专用心理热线。这并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这意味着,你必须舍弃大量的私人时间,24小时守候在电话线这端,为“治愈”别人的灵魂耗尽自己的光和热。
但李新做到了。自2020年1月起,李新一直随身携带着这个热线电话,无论是夜深时分,还是逢年过节,只要有电话打进来,她都会用如沐春风般的声音第一时间回应,倾听对方。
2018年“五一”假期当天,她接到了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老民警的电话,从他犹豫的口吻中,她猜测他对于心理工作还是有顾虑的,她当即和该民警约定了进行面对面咨询。刚一见面,老民警就忍不住哗哗地流下泪水,他向李新倾述,自己严重失眠已经多年,跑了无数次医院,吃了很多药都没有办法缓解他的失眠,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打了这条警务人员专用心理热线。
经过深入的咨询,李新触碰到了老同志失眠问题的核心:原来,该同志在十几年前出警时,遭遇了匪徒围攻,多处受伤。几年后,在一次出警过程中,又一次遭遇了袭击。两次遇袭,他以为都已经痊愈了,可是失眠却越来越严重,甚至一听到电话铃响,就忍不住浑身发抖,每天上班都痛苦难熬。
听完老民警的诉说,李新感到非常心疼,这位民警的遭遇其实是典型的从最初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PTSD),没有及时进行“心理包扎”,慢慢地转化成为复杂型心理创伤。
了解了问题的症候后,李新耐心了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持续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接受专科医院的系统治疗,这位老民警终于“痊愈”了,他的生活、工作也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他再次打来电话感谢李新:“感谢您!我如今终于可以一觉睡到天亮了。”
面:坚持全面科普测评织就心理健康安全网
李新坚持在全市公安系统每年开展全面的心理科普和心理测评。通过心理科普,提高警务人员自我身心保护意识,同时,通过科学、严谨的心理测评,筛查出心理高危人员,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
2019年5月,在一次例行的心理测评中,李新发现了一名民警的各项指标都亮起了红灯。她将该名民警约到了咨询室,耐心交谈打消他的思想顾虑。该同志最终坦言,他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已经有一年多。他不知道该如何调节,只能自己躲起来以泪洗面,时常感到非常痛苦。李新对他进行了焦虑症、抑郁症的心理科普,鼓励他到专科医院就诊,后确诊为抑郁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该同志顺利回到了正常的工作状态。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系统工作,构筑起一道道保护警务人员心理健康的坚固城墙。点-线-面心理安全系统工作法开展5年以来,民警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并成功干预,至今未发生一起伤亡事件。“点-线-面” 心理安全系统工作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被评为玉林市政法委2021年“新重优”政法工作创新项目。
二、与心同行,全区首创心理服务随警作战模式
警务人员的心理服务工作,仅仅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和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更灵活,更贴近实战和实用。李新从警务人员的需求出发,紧紧围绕重大警务活动,开创了心理服务随警作战模式。
2018年,广西有一批警务人员支援外地工作,由于气候、饮食和勤务环境差异非常很大,很多队员都出现了水土不服,身体、心理不适等状况,李新了解到队员的情况后,迅速为每名队员都配备了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员,通过加微信、结对子的方式,队员们随时都可以和自己的“私人咨询师”联系,情感上得到了有效支持。李新的心理服务随警作战工作模式初见成效,此后,该工作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的在实践中改进、提升、发挥实效。
2020年,当时疫情刚刚暴发不久,来势汹汹,警务人员深入一线直面病毒,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各种负面情绪无法想象。为了缓解他们的紧张和恐慌,更好的投入抗疫工作,李新多方联系,邀请当地市公安局的心理专家老师为同志们上了一堂网络心理辅导课。课程下来,大家的心理得到舒缓和抚慰,也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等战友们出色地完成任务回来时,李新和几位心理骨干又精心策划了网络心理团体辅导方案,为他们进行“心理消毒”。
2022年春节过后,疫情出现反弹,全区警务人员在防疫一线长期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精神高度紧绷,急需网络心理团体辅导介入,但广西能够开展网络心理辅导的教官非常少。李新受邀召集全区心理骨干进行网络教学,全区心理骨干网络团体心理辅导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各市纷纷采用玉林模式为当地的防疫一线警务人员开展网络心理团体辅导。
疫情以来,李新坚持开展心理服务随警作战工作模式,共开展心理辅导132场,其中网络心理辅导75场,地面心理辅导57场。这种持续而深入的“心灵对话”,为一线警务人员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三、真心服务,不断探索“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途径
除了充当战友的心灵守望者,李新还充分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经验,创新尝试心理服务与社会服务的结合,不断探索“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新途径,最大限度延伸服务触角,用走心的服务换取群众暖心的体验。
有一双手永远为你伸出来
2021年4月8日,在李新的倡议下,玉林市公安局工会和玉城街道清湾江社区联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由公安局派出心理服务志愿者为社区提供服务,帮助社区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尤其是青少年休学、辍学难题。2021年,在李新的组织下,帮助5名辍学青少年重返校园。
有一份温暖永远为你保留
记得有一年市里发生一起校园伤害案,李新当即和市局4名心理骨干,组成了心理救援小分队,在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的组织带领下,对多名受伤儿童和老师进行心理救援。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了一年,直到看到受伤的孩子和老师终于慢慢地从这一严重的创伤性事件中安定下来,孩子们重新回到校园,感受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李新忍不住流下欣慰的眼泪。“我也会继续跟进、关注这些孩子们的人生。我告诉他们,在新姐这里,永远有一份温暖为你们保留。”
有一份爱永远为你守护
李新带领的玉林公安心理骨干团队,一直以来致力社会公益活动,多次受邀到市内的福利院、社区、校园等多个单位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辅导,俨然成为玉林公安形象的又一道“金招牌”。
其中,为玉林市玉州区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开展沙盘游戏心理辅导,是李新和她的团队花费了10年时间和心血跟进的项目。李新在学习了沙盘游戏心理分析技术后,发现这种非语言的心理辅导技术对于遭遇重大创伤、有身体缺陷的儿童帮助很大,于是她主动和玉州区儿童福利院联系,利用每周六的时间给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在她的带领下,市局的心理咨询骨干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加入了这个有爱的项目,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你守护人民,我来守护你”!就是这份对战友对人民深沉的热爱,李新坚守在无形的哨岗和无声的战场上,为新时代公安事业拼上了一块重要的拼图,成为“守望警心”的忠诚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