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察网讯 “既然你们双方都同意本次调解,就请签名捺印吧。”12月12日16时许,陇海东路发生一起行车纠纷,江苏省郁洲路警务工作站民警快速赶到现场,一番忙碌后,开启移动警务终端,将调解协议打印出来交给了双方当事人。
在纵深推进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江苏省连云港市公安局海州分局积极探索“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在巡防工作中的运用,统筹推进城区“1、3、5”分钟快速反应体系和巡处一体化改革,科学布建了智能化郁洲路警务工作站,有效开展巡防处突、接警处警、纠纷调处、服务群众等职能工作,不断织密“安全网”、当好“压舱石”,全方位将为民工作做到了百姓家门口。
警力全覆盖,多警联动以快制胜
郁洲路警务工作站位于解放路与郁洲路交叉处,地处新东、市东两个派出所接合部,扼守了进入城区的咽喉要道,防区覆盖范围东至凌洲西路,西至龙尾河,南至海连东路,北至人民东路,警力覆盖万润街、文峰广场、大润发超市、市第二人民医院、港师一附小等重点部位。
针对以往该巡防区域范围大、出警到场时间长,间接造成警务效能低的现象,海州分局从见警管事处突职能实情出发,在人员密集区布建了郁洲路警务工作站,并以此为枢纽,优化“1、3、5”分钟快反勤务机制。警务运行中,他们打破原有“管治安不管交通、管交通不管治安”的界限,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巡特警、交警、派出所1+1+1>3的联动警务效能;着力围绕“四横四纵”主干道显性用警、动中备勤、先期快接,随时承接求助、纠纷类全量警情,聚力打造3.6平方公里5分钟警情处置圈,实现重大敏感警情秒级响应。
“郁洲路警务工作站的建立,有效解决了辖区群众见警时间长、警力投放少、巡防效能低等难题。目前,出警到场时间平均2分50秒,同比缩短了60%。”海州分局副局长金刚说。
巡处立体化,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海州分局紧密结合防区治安特点,优化备勤模式,将该站工作范围划分为2个巡区、4个网格,设置8条必巡线、13个必到点、2个快反点,适时采用警车、铁骑、视频、无人机巡防,形成了“警车+步巡”“实兵+视频”“地面+空中”的全时空、立体化巡控维稳格局。该站配备15名民警、30名辅警,实行全天候、四班三运转工作模式,有警出警,无警巡逻,快速反应,巡处闭环。全体警员认真开展早中晚护学、上下班高峰勤务、重点时段巡控等屯警街面工作,尽力满足警情处置、巡逻防控、服务群众等方面“急难险重”任务的现实需求。
在此基础上,该站通过大数据赋能,充分应用智慧实战平台,让警力、警情、街面态势一屏感知,有效实现了智慧导巡、高效出警、精准防范。同时,依托警情动态热力图,将每日警力部署精准调整到防区每条街道、每个路口、每处部位;依托4G智能终端和无人机等可视化赋能设备,全程调度、指导和监督接处警工作,同步推送处置措施、防范要点;依托人脸探头、WIFI探针等前端感知设备打造“智慧边界”,全力落实预警管控措施和开展有针对性、精准化的巡逻盘查。仅11月份,该站就接处警100余起,其中速破案件5起,救助群众30余起。
服务零距离,警务前移便民利民
据站长唐建平介绍,郁洲路警务工作站按照"警务前移、阵地前移、服务前移"的要求,24小时动中备勤、精准巡防,不断提高见警率、管事率、服务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安全触手可及、警察就在身边”。
为深入推进巡处体制改革,实现矛盾不出站,郁洲路警务工作站从智能化角度出发,配套建设了矛盾调解中心,组建了退休人员、好邻居等专职兼职调解队伍,形成了效果颇佳的多元化解机制,并以中国传统文化“八德”为底蕴,设立了孝悌、诚信、礼让、廉耻四间具有相应典故的特色调解室,让纠纷当事人在不知不觉间产生共鸣,达成和解的意愿。同时,为实现“线上线下”规范调解,矛盾调解中心还搭建了“海E调”平台,可多方实时视频通话,同步进行音视频录音录像。此外,一线出警车还配置了移动警务调解终端,民警对现场调解完毕的纠纷可当场打印调解书、录入电子签名等,有效确保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他们还以打造“家门口的派出所”为目标,不断拓展完善便民利民软硬件设施,全天候为群众提供报警求助、法律咨询、反诈宣传等便民服务,并在接待大厅设立了“爱心驿站”,在自助服务区增设了出入境证件签注、身份证证明打印等设备,较好地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