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0.67亿人次,短视频用户使用率达到了网民规模的94.8%,规模达到10.12亿人次,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真正意义上将我国带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采编人”的新时代。为推动公安机关一线执法向深耕善治转型,切实做好新时代下的“就地解决”文章,基层公安民警必须要习惯在“镜头”下进行执法,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主动防范网络风险。
“镜头”下执法的意义和作用
(一)释放宣传效能,塑造公安良好形象。近年来不少反响热烈的公安宣传视频都是通过群众视角下的记录进行呈现的,公安机关的“最美逆行”“舍生忘死”“英勇搏斗”通过群众的记录更显真实,更容易引发共鸣,一线民警只要严格按照规范执法执勤,就能把“镜头”下执法变成展示基层工作的“扩音器”“大舞台”,群众通过民警执法视频,可以了解到公安机关的执法流程、理解公安民警执法的酸甜苦辣,因而更容易形成良好的警民关系,所以“镜头”下执法在无形之中可以树立起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提升群众满意度。
(二)固定保留证据,支撑服务一线执法。公安机关敢于面对“镜头”执法,是对自身执法水平的自信,也是虚心接受监督、争取群众信任的务实举措,但在一线执法过程中难免遇到群众的不理解和误会,当遇到争议情况时,围观群众作为旁观者,拍摄的执法视频就更加容易被群众接受和认可,因此,通过多角度完整的执法记录,成为了公安执法办案工作不可或缺的证据来源。
(三)优化执法监督,增强透明度公信力。公安机关行使着行政管理和刑事司法权力,因此,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对权力进行约束和监督。人民群众围观拍摄公安民警执法的视频、照片,能够反映出民警在执法现场的一言一行,让民警的执法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因而,“镜头”下的监督更加全面、苛刻,这就要求执法者和执法对象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让双方的言行都回归到法律约束的轨道上来,从而有利于不断提高公安机关自身的执法能力和执法的公信力。
(四)引导社会风尚,构建平安治理格局。通过在“镜头”下展示公安机关的一线执法风貌,能够更加有效向社会面传递正能量,一方面,对于潜在的侥幸通过违法犯罪谋取利益、发泄情绪的群体能够起到高压震慑和警醒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更加有效展示公安机关的执法成果,更加紧密的将公安机关与社会平安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向社会公众传递出一线民警的情怀与温度,从而调动起广泛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合力,推动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向“深耕善治”转型。
做好“镜头”下执法工作思考
(一)强化队伍管理。随着群众的监督意识不断增强,日常警务工作时刻都在接受多种渠道的监督,更多的公安执法行为由内部转向公开,执法工作从看结果不断向看结果更看过程转移,基层公安机关在关注执法效果的同时,应当从已有的操作规范入手,制定符合标准的执法言行、执法方式,确保分门别类的执法细节具有可操作性,经得起群众的监督与推敲。
(二)强化业务培训。县级公安机关要加大对一线公安民警的培训力度,坚持凡训必考,凡考必严。通过纪律作风整顿提升队伍的规范度,通过业务培训掌握驾驭执法现场的方法,通过警体训练提升克敌制胜的能力,通过开展“镜头”下执法的宣传和培训,提升民警“镜头”下执法能力,公安法制部门要定期梳理一线民警执法中遇到的疑难现场,加大研究分析,形成符合法律规定的处置流程与方式。
(三)狠抓执法规范。在自媒体时代,执法监督方式的深入带来执法规范要求的不断提高,基层公安机关在关注执法效果的同时,还应当找准执法行为和效果的平衡点。要从已有的操作规范入手,注重执法言行、执法方式,查执法漏洞、抠执法细节。要加强出警(办案)装备检查工作,提升民警运用警械装备执法的能力。通过常态化设警检查、突发警情预演等方式,提升民警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暴恐、个人极端事件、危急救助的现场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民警执法素养,让民警在每一次“镜头”下执法都成为展示公安执法能力水平的平台。
(四)制定操作规范。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就“镜头”下执法展开调研,结合人民群众监督的需要,基层民警执法实际,尽快研究制定方便易懂、可操作性强的操作规范,既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全面监督公安执法工作的权力,又要能够减轻执法民警“镜头”下执法的负担,既要能够利用“镜头”下执法监督执法工作,又能保障执法民警、相关当事人合法权利不受侵犯。通过明确细节,来为“镜头”下监督执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通过媒体、网络各种形式宣传制定的规范,使群众知道拍摄警察执法的“正确姿势”,掌握拍摄范围,理解配合警察现场执法,保障民警执法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