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辖区属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尤其在夏季,常因强降雨引发泥石流、山体垮塌等灾害,为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推进基层市域社会治理向“深耕善治”转型,笔者广泛总结以往抢险救灾经验,从应急场景、从应急指挥、应急装备、联动体系等维度切入,对构建城市应急联络中心推动应急救援工作善态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万源市公安局应急救援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应急救援体系基本成型。万源公安以本局情指中心一体化作战平台为载体,以“风控办”为统领,组建完成13个“风控”工作专班,整合“交通事故”“铁路事故”“山林火灾”“防汛抗旱”等36个不同领域应急救援工作预案编撰成册,按照“实时指挥、先期处置、梯次增援、整体作战”的工作思路构建起 “风控办”全过程指挥,交巡警力第一时间救援,机关警种梯次增援,派出所实时策应的“1+N” 全市“风控”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当突发灾害、重大事件发生时,有机制、有队伍、有预案。
(二)应急救援基础全面升级。一是隐患全域感知。全面整合辖区公安视频线路、社会监控资源,联合应急管理、气象、水务等部门,合作构建起应急管理视频调度系统,基本实现对辖区24个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78个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感知监控。二是通讯高效畅通。撬动党政力量,2022年为全市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新增多部卫星电话及公网和专网双模对讲机,初步构建起“指令畅通、行动迅达”的应急指挥通讯网络。三是物资储备充足。目前,万源公安在应对突发灾害的抢险救援物资上,已储备单人帐篷、充气床垫、行军床、毛毯、一次性雨衣、救生圈、救生衣、冲锋艇等物资,常备各类应急救援压缩食品和防暑药品,确保灾害发生时,全局物资储备能够支撑应急救援相关工作的迅速开展。
(三)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提升。一是以实战为牵引做强快反训练。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工作思路,精心做强“1.3.5”快反训练,通过上挂学习、应急演练、跨区域研讨等方式,研究制定符合辖区实际的快反救援训练方案,定期对山火、洪灾、山体滑坡等救援场景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并邀请蓝天救援队成员对演练进行总结点评,提升以训代战能力水平。二是理论研究促进技能提升。按照“理论+实践、示范+训练”的实训思路,聚焦课程准备、基础训练、重点提升三个环节,针对性研发应急救援课程纲要,精心打磨动作要领,重点突击应急指挥、危害评估、先期处置、现场恢复等科目,提升应对突发灾害、重大警情事件的专业能力。三是培养业务骨干构建专业人才库。以“牢固基础、精兵强将、敢打胜仗”为培养目标,整合各警种队伍,结合实际,加强联勤联训联战,近年来,累计开展防火演练40余次,防疫演练18次,防汛演练13次,集中练兵12次,累计参训1200余人次,在训练考核中,成绩优异的人员全部纳入应急救援人才库队伍,有效激发了队伍内生动力,推动应急救援能力整体提升。
二、关于推动应急救援工作善态发展的思考
(一)把握宗旨原则,树立天灾可防、可抗理念。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主动防控能力,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健全预案制度、共享联络平台,实现对行政执法、应急防控、医疗救助、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城市社会治理工作的高效分类处置和服务保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以事故预防为重点,以无人员伤亡为目标,切实端正应急救援工作指导思想,推动应急救援工作不断向“深耕善治”迈进,切实扛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使命担当
(二)撬动党政支撑,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要贯彻党政牵头、公安推动、多部门联动的理念,在市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融合公安110、急救120、火警119、12345便民热线和书记、市长信箱等热线平台,以各参与单元原有指挥调度职能和工作职责为基础,将城市社会治理力量进行汇聚,建立突发、信访、执法、求助、应急救援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工作和重大安保活动服务保障工作的联动处置和指挥调度机制,当面对突发灾害和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统一调度使用社会应急救援资源,最大限度提升应急救援效能。
(三)健全救援体系,完善应急预案、装备存储。要在城市应急联络中心中健全集“应急管理、组织指挥、救援处置、装备保障”等职能于一体的指挥调度体系,将指挥机构与救援队伍“无缝链接”, 配足配齐应急救援装备,确保政令畅通、指令统一、保障到位;并着力提高应急预案实战性,规范应急预案制订、审批、备案、修订程序,提升响应等级、职责任务、对策措施、应急保障等相关内容的实战契合程度,结合人员装备特点,从组织领导、职责分工、战斗编成、力量部署、战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对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极易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员被困、交通堵塞、断水、断电等情况,提前进行救援方案设计,切实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以实现应急救援高效化、专业化、规范化。
(四)优化应急演练,做到联动高效、能力过硬。要切实做好 “打硬仗”的准备,优化应急救援演练的课程设计,针对性研发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诱发危化品泄露、设备倾倒、漏电等救援场景的演练课程,定期组织各单位开展实战集结演练,立足辖区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实战环境,做好日常应急管理和灾时应急救援合二为一日的联合备训,及时在演练中磨合不同单位之间配合默契程度,梳理隐患漏洞,做好装备检修,保证一但遇有险情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确保突发事件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降到最低。
(五)落实跨区域增援及恢复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城市应急联络中心的建立需要贯穿应急救援工作的全过程,由于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公安机关及应急管理部门很难单打独斗去完成任务,我们应主动联合其他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协同各单位进行作战,根据跨区域应急救援需要,对参战人员携行的装备进行标准化配备,如行军背包、干粮、急救药品、救援装备、个人生活用品等,对救援车辆进行检查准备,确保一旦接到跨区域增援命令,救援力量能快速反应、迅速集结,及时到达灾害现场,迅速地开展救援工作,除了灾中救援,灾后恢复也应当形成完备的机制体系,城市应急联络中心应当建立起长效化的灾后恢复方案,面对重大灾情警情,扛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使命担当,奋力夺取抗灾救灾工作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