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被打破,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县级公安机关如何有效防止各类矛盾交织叠加、发展蔓延,抓好“纠纷化解”,做好“就地解决”文章,实现“深耕善治”转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结合渠县实际,进行简要探索。
精确审视形势
从近5年看,渠县矛盾纠纷数量基本在每年4000-6000件,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22年具体情况看,全年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622起,同比上升40.47%。其中:交通纠纷470起,占比8.36%,同比上升79.38%;家庭纠纷1154起,占比20.52%,同比上升42.64%;邻里纠纷2145起,占比38.15%,同比上升23.91%;婚姻纠纷200起,占比3.55%,同比下降38.46%;经济纠纷457起,占比8.12%,同比上升52.84%;劳动纠纷113起,占比2.01%,同比上升50.66%;征地拆迁纠纷13起,占比0.23%,同比下降27.78%;其他纠纷1070起,占比19.03%,同比上升121.53%。从类型看,涉及交通矛盾、劳动争议、经济合同、社会保障、物业管理、家庭邻里、涉法涉诉等各类纠纷,范围十分广泛。
精深剖析原因
宗旨缺失。没有树牢“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服务意识,没有将化解矛盾纠纷需的“耐心、细心、贴心”厚植于心、外化于行,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敏感问题不主动、不及时、不落实,
职能缺位。职能部门未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本应化解的矛盾不主动化解、本应排查的风险未前置排查。协同联动机制未形成,导致化解效率、化解成效偏低。
化解缺招。缺乏群众工作经验,化解语言缺乏力度,化解过程掌握不了主动权。化解矛盾纠纷方法不灵活、思路不清晰,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往往将矛盾激化、事态扩大。有把准矛盾纠纷的根源,在调解时找不准症结,一味强调按程序办事。
精耕化解路径
关口前移,灵敏感知前端。全面梳理辖区“婚姻邻里”“劳资经济”等高发频发矛盾纠纷类型,紧盯在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及时间节点,精准把握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多维度交织、多领域爆发”的特点,分层、分级、分块研判矛盾根源、趋势走势,超前掌握社会矛盾纠纷动态形势,把握矛盾化解主动权。二要重点排查一丝不松。
多措并进,筑牢化解中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全由政法牵头,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信访、财政等职能部门和属地党委政府全力参与的三级工作机构,科学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定期研究维稳及社会管理各项工作,切实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深耕善治,抓好治理末端。强化法制宣传,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对由矛盾纠纷导致信访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持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不姑息、不放纵,严厉依法打击处理,形成有效警示震慑。要加强医疗、保险、救济、福利等方面的基础保障,最大程度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维护社会稳定。要对劳资纠纷、安全事故等矛盾纠纷实行分类受理、分级评估、分流化解、分案稳控,确保矛盾纠纷能够尽早化解、源头化解,实现社会治理由“稳事控局”向“深耕善治”的有效转型。